南品仁:市政协常委,市交通发展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界别:民革
大力培育会展经济 增强双循环动力
会展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会展经济,加大会展业培育发展力度,增强双循环动力,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此,我建议:
一是以“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做好会展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的发展目标,将温州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会展之都”。
二是以对接产业链供应链为目标,推动会展效应持续放大。突出内需型会展稳贸易、稳消费、稳服务业的积极作用,聚焦服务“5+5”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精准对接。
三是以新会展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会展场馆提质扩容。加快新会展中心建设,运用5G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提升展会服务。
四是以权威组织认证为抓手,推动温州会展品牌提升影响力。筛选一批有潜力的企业、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争取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权威组织认证。
五是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龙头,推动会议展览协同发展。争取承接更多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分会场,实施“一县一展一会”“一个细分行业一个专业展”,推动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王黎然:市政协常委,民盟温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界别:民盟
打造特色未来社区 共治共享品质生活
2018年底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谋划提出未来社区这一重大创新举措,温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先行先试,目前共有2批8个社区入选省级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二,已完成投资104亿元,进度全省领先。但从我市未来社区建设的推进实践来看,还存在重规划设计轻实际落地、重前期投入轻持续发展、重行政主导轻社会参与等问题。对此,我们建议,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应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要因地制宜、分类探索,体现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在工程建设方面,要考虑到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落地性,在目前执行标准上,结合地方情况加以调整。
二要坚持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相结合。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管同体”的原则系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一方面,加快产业联盟建设,提高九大场景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另一方面,加快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聚集。
三要坚持加强领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要坚持党委统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原则,采取社区自治配合数字化精益管理,形成“政府+市场+公益”的治理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多家管理、多元业态,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苏孝永:市政协常委,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都市农业中心主任
界别:科学技术
挖掘“数学家之乡”优势 助力“五个高地”建设
基础研究尤其是数学是各领域“从0到1”突破的关键,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追溯历史,数学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温州商行天下的今天。当前数学走向应用创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从基础学科到技术应用的间隔期不断缩短,温州应当发挥好数学人才领域的独特优势,把“数学家之乡”的基础优势转化为“五个高地”建设的动力优势。为此,建议:
一要着眼创新、摸清家底。深入开展“数学家之乡”研究,将其列入市里重大课题,摸清温州数学领域家底,绘制以温籍数学人才为核心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基因图谱。
二要内联外拓、扩大影响。建议由温州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牵头筹建温籍数学科学家联谊会,加强与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的对接联系。
三要夯实基础、培育人才。在温高校尤其是温州大学要特别重视并加大数学学科建设力度,提升整体科技研究水平,更好更多地培养数学及其应用人才。
四要建设平台、填补空白。建议温州大学提前谋划,联合省内其他高校力量,启动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工作。
五要服务当下、擦亮招牌。要以数学人才“引力效应”集聚数字人才为抓手,打造具备温州特色的标志性成果,擦亮“数学家之乡”的金字招牌。
吕庆雷:市政协常委,龙湾区副区长
界别:九三学社
发展现代物流经济 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现代物流业作为贯通“双循环”的关键承接点,在我市发展起步迟、规模小,滞后于产业需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8%(全国14.7%、浙江14.5%),成为我市迈向更高能级开放城市和“做强第三极、建好南大门”的瓶颈制约。主要问题有:一是营商环境方面,综合竞争潜力不足;二是政策环境方面,优惠扶持力度不足;三是运输环境方面,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为此,建议:
一要优化营商环境,解决物流产业发展瓶颈。要加快更新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降低企业获地难度,将物流园区范围内的物流建设项目和市级以上重点物流项目,优先纳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供应计划予以保障。要升级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开票系统,出台温州市物流业财政补贴办法。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确保物流优惠政策落地。要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班,规范地方政府随意变更物流规划用地或变相用地的行为。要明确物流业发展归口部门,降低制度性、交易性成本。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本土物流做大做强。要突出鹿城西部、乐清湾港区多式联运枢纽和空港物流园区的基础交通网建设,形成一单到底、多式联运、高效运转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快智慧物流升级,引入基于物联网的高效供应链管理技术,打通上下游的信息壁垒。
蒋樨:市政协委员,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
界别:民进
挖掘诗岛文化内涵 促进山水诗路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事关“文化浙江”建设大局,也将为温州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高水平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需要一个统领全局的制高点,也需要一个撬动杠杆的支撑点。为此,建议:
以提升江心屿诗岛文化为抓手,以“将江心屿作为中国山水文学馆所在地”和“争取‘中国山水诗歌晚会’永久会址落户温州”为两大突破点,把温州市的标志性景观——江心屿(“中国诗之岛”)和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建设融汇整合,彰显具有温州特质的山水诗路文化,以点带面促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高质量建设。
一要科学架构,确保组织到位。各部门要联动、上下协同,以打造“青科会”的规格,协调解决问题,高效推进建设。
二要系统规划,确保设计到位。建议对位于江心屿西园的原江心海景大酒店进行接管,设计建成瓯江山水诗路文化的核心展示场馆——中国山水文学馆,用于展示诗路的整体风貌、个性特质和基本内涵。在文学馆外的大型广场设计建造中国山水诗人群体塑像,凸显温州作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的地位。
三要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到位。建议在市财政中单独设立诗路文化带建设预算,同步推进山水诗路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走好山水诗路文化的“观光化”“体验化”“研学化”“节庆化”等多元共生之路。
王剑波: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界别:教育
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均、同城待遇缺位、教育治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目标应转向“优质均衡”发展。为全力打造我市教育高地,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优化全市市域教育事业整体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平衡。同时,切实保障新居民子女接受公办学校教育的权利。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考核体系,并建立约谈问责机制。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依法建立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优先安排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费的支出,在“初中强校工程”“小而优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提升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
三是加强教师交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向农村交流,出台职称评审、定编定岗等方面政策向农村倾斜。
四是推进城乡共建。推进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集团化联盟办学;推进“初中强校工程”和“小而优学校建设”;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共同体建设。
五是着力化解痛点。统筹协调“公民同招”,探索尝试划片招生;加快部分县(市)特教学校建设;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
木晓东:市政协委员,万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别:工商联
精准降低要素成本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喜人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从调研情况看,在法治、政务、市场、要素、创新等“五大环境”中,企业最期盼要素成本进一步下降。下面就精准降低要素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大建设用地合理供给。重视产业引导,在土地招拍挂政策上、土地价格上予以体现,将建设用地的供给与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挂钩。对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提高新增用地指标中工业用地比重,特别是产业集聚区获批海涂围垦空间,要优先保障“5+5”产业领域的项目用地。
二是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益。强化批后监管和供地合同履约管理,落实“亩均论英雄”等政策,建立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合法合理流动和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加快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出台允许规上工业企业自行解决本企业骨干人员住房的政策。盘活城区老旧工业厂房等资源。
四是加大引才留才政策力度。设立技能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改变技能人才奖励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实行分步分期发放;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校企长期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加大人才安家补贴、大学生安居房优惠销售等政策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就业政策,积极鼓励和引进高校毕业生来温就业。
江丁库:市政协委员,北京德恒(温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界别:农工党
上下联动区域协同 谋大招强重大产业项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六重”清单,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在如重大项目招引质量不高、市县联合招商机制不够健全等一些不足。为此,就谋大招强重大项目提出四点建议:
一要抢抓重大机遇,谋实谋准重大项目。当前要着眼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赋能提质和融合发展,重点谋划能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补链、强链、优链重大项目,能引领、带动、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大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二是整合比较优势,统筹布局重大项目。着眼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结合各县(市、区)的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精准统筹布局全市产业,寻找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三是持续精准发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做到团队招商、协同招商、挂图招商,对重大项目的谋划、招引、建设、达产各个环节进行分阶段赋分,建立健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的新机制。
四是完善政策措施,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出台支持县(市、区)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一揽子政策;扩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加大干部上挂下派力度,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厅市会商和前期沟通机制等。
易淼清: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
界别:民建
构建“5+5”全产业链新格局 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
当前,我市“5+5”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集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产业链条不全、企业主体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我市需要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开放平台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兼并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是全产业链建设的核心主体,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引导龙头企业紧盯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高影响力以及关键配套环节,以一体化手段构建全产业链。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以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掌控。强化产业链底层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技术转化,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构建全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为此,一要制定出台在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制度,二要在高度依赖技术实现产业掌控能力的行业加大奖补力度,三要进一步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加速形成若干条优势产业链。
三是强化内外互动,借力双循环优化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推进五大对外开放平台(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互补融合,放大集成叠加效应,推进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
郑晓群:市政协委员,温医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界别:致公党
强化数字赋能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但与国家要求和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产值与企业规模有待提升、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有待增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抓住数字技术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将生命健康产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协调推动医药、医工、医信、医养、医体联动发展,明晰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构建相对完善、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链。要明确未来3年的目标任务、工作清单与时间节点,强力推进。
二是加快标杆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要树立标杆企业群,推进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要建立国内相关人才分布数据库,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招才引智。要构建市级层面的生命健康产业大脑,实现要素匹配智能化、产业服务专业化。
三是促进医疗资源与产业链的有效协同。要通过数字化形成产业链全景图,将服务需求与产业资源、创新要素进行有效对接;要构建要素链条,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筛选生物医药企业招商对象。
四是加强产业创新服务。要将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企业在供应链卡脖子环节加大投入;要大力支持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生命健康产业赋能中心。
孔繁新:市政协委员,市信访局副局长
界别:特邀
加快大交通建设 进一步提升温州城市首位度
近年来,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着对外高速网络系统欠缺、对外交通枢纽功能急需强化等问题。置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叠加背景下,温州综合交通网络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全力以赴提升温州交通首位度,跑出温州加速度。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提升温州交通枢纽定位。优化温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全国性综合枢纽描述建议改为: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推动温州更加高效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联接海西区。加快构筑多向辐射的主干通道网络和都市区快速通勤交通网络,联动布局建设一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及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要重点考虑机场定位问题,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要加快东部枢纽周边道路网建设。
二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温州大通道布局项目。增设丽水至南平铁路、温州港大小门岛港区进港铁路支线和温州轨道交通M3、M4线;优化温州都市区环线路径、增设洞头联络线。争取温州高速公路近期建设项目,乐清至青田高速一期、苍南至庆元高速一期建议列入近期建设项目;争取规划增设“瓯江港下岸作业区(集装箱、散货)”,服务范围为温州西部及丽水,形成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
庄小将:市政协委员,龙湾区政协副主席,苍南县副县长(挂职)
界别:九三学社
完善功能配置 打造产业平台整合提升新标杆
目前,我市产业平台普遍存在平台规模等级低、平台产业集聚度不高、平台创新支撑能力弱、平台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产业平台“十个一”功能要素配置,提升产业平台竞争力:
实施一平台一管理主体。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形成集中统一、精简高效的体制架构。
实施一平台一标志性产业链。对接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
实施一平台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入专业化服务,整合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实施一平台一特色小镇。统筹推进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平台内特色小镇全覆盖。
实施一平台一合作园。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产业飞地、人才飞地建设。
实施一平台一产教联盟。建立产业平台和高等院校“双对接、双促进”机制,建设国内一流的实习实训平台。
实施一平台一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平台引导基金,确保政府产业基金精准投放、错位发展。
实施一平台一大脑。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一平台一地图。精准绘制一张面向国内外的产业、技术、人才的平台招商地图。
实施一平台一标准。探索开展产业平台建设标准化试点。
殷欧艳:市政协委员,浙江震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界别:民革
创新行政执法监督规范化实践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当前,温州正大力开展行政执法专项监督规范化建设。但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监督还存在机制缺位、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要强化制度建设,变“人为管理”为“制度监督”。积极创新监督实践,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职责边界,避免行政监督无依据。要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监督过程中发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涉嫌违法违纪行为的,移送相关部门追究责任。完善制度化的行政执法监督,形成监督的良性循环。坚持监督关口前移、监管重心前移,及时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二要加强主体协作,变“单兵作战”为“协同联动”。建立监督主体协作机制,有条件的可设立监督主体联合工作小组。一方面加强各监督主体的互动联系;另一方面联合出台具有实操性的监督规则或指引,形成合力,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三要拓展监督渠道,变“被动等候”为“主动服务”。积极拓展监督渠道,发挥社会监督的广角效应,积极落实“人民监督员”制度,增加监督力量;设立县乡两级执法监督投诉受理平台,强化行政执法投诉、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协作,共享举报投诉信息,拓宽监督渠道。
江衍妙:市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温州营业部副总经理
界别:特邀
紧抓资本市场改革红利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温州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奋起直追做上市,大大提升了直接融资规模。我市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更加聚焦持续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温州板块”,积极培育区域发展的领头雁、新增长点。为此,建议:
一要提高直接融资保障力。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继续将温州资本市场发展定位为“一把手”牵头工程,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推进机制;继续提升与资本市场发展相关的政府基层部门服务质量。
二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持续培育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的新增长点,全力挖潜上市企业的梯队建设;抓障碍清理和服务提效双管齐下;持续抓好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把上市公司作为谋大招强重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三要提高资本供给力。多管齐下吸引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主体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发展;鼓励市各个国有平台推进混改,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通过混改基金参与改制,谋划做强本市国有上市企业,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四要提高人才服务企业的支撑力。建立健全与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人才专项政策,探索对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的约束手段,实施金融行业管理“黑名单”制度。
五要提高“招商引资”的向心力。全力整合“全球温商”的上市公司资源。
李星涛:市政协常委,原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别:农业
探索乡村公园建设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公园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我市乡村振兴“两带”建设内容,是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的叠加和升级,是我市“大花园建设”的有效举措。为此,建议:
一要注重空间融合,坚持“乡村公园化、公园全域化”建设理念,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建设乡村公园,要有空间共建战略思维,改变“单点单线突进”策略,打破镇、村行政建制,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集聚休闲、文化创意、生态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公园。
二要注重业态融合,着眼建设现代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向全价值链转型。重点要集结生态农业、农业旅游、农产消费要素,打造一个产业链齐全的现代新农业旅游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发展,推动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相融合的新型产业链。
三要注重功能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注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集聚辐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对接。
四要注重文化融合,做好乡土文化的挖掘传承,打造“乡村+公园”的第三种生活方式。强化古村落文化、非遗文化等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建生态化的现代乡村生活。
章才岔:市政协委员,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初中数学研究员
界别:民革
把握契机 加快以5G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其产业链主要包括5G网络基础设施、5G终端设备、应用场景三大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济价值。目前温州以5G为主的“新基建”还存在不足,为此,建议:
一要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协助运营商推进5G基站、光纤网络、配套机房等建设,尽快落实5G相关费用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5G基站用电支持力度;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应事先协商预留5G设施建设空间;加快推进“智慧杆”建设和应用。智慧杆“一杆多用”的功能可以作为5G基站城市规模化部署推广的首选方案。
二要积极培育千亿级5G关键零部件产业。培育发展5G基站系统关键零部件和5G终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产业。以全产业链整合提升为方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优链”,加快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
三要鼓励发展5G千亿融合应用产业。鼓励发展5G+智能电气、5G+智能网联汽车、5G+智能装备、5G+智能家居等产业的融合应用。
四要全力推进5G+智能制造。以5G赋能工业互联网,深化企业智能化技改,培育5G应用软件特色企业。
五要加快5G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基于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的相关应用,加快建设浙江云谷磐石数据中心、移动浙南云计算中心等。
吴安定:市政协委员,温州设计集团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
界别:九三学社
优化温州存量土地开发 降低综合开发成本
我市自启动“大拆大整”专项工作以来,市区盘整出了一批的存量土地空间,存量土地开发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依然存在开发碎片化、拆征成本高、功能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开发规模。综合考虑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街坊规模、居住地块的内部空间品质营造、停车配建需求等多方因素,在满足地块的最小合理规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地块的再开发规模。
二要科学定价,探索差异化的拆征补偿方案。实施更为合理和细化的土地开发价值评估,确定合理的征收价格,精准制定征地补偿方案。同时,细化拆征市场价的价格构成因子,基于周边配套如教育设施、道路交通等的完善情况,制定外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探索建立损益与补偿机制。
三要加强策划,做足地块价值挖潜。加强存量土地的前期方案策划和价值挖掘,细化再开发策划方案模型,积极推广“规划路演”机制,尝试引入多家高水平的市场运营团队共同参与开发谋划,提高土地出让的充分竞争。
四是溢价分成,更新填充后续资金。建立溢价分成机制,通过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平衡和溢价补偿,引导更为合理的开发容量制定机制,逐步破解依靠单地块提高容积率实现经济平衡的传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