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市政协常委、市经信局副局长):
工业反哺农业 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我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和实力。为此建议:
一、鼓励发展农村工业,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要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地区产业的调整,鼓励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向农村。要实施“千企车间下乡”计划,将生产环节引向农村地区,既有效解决企业用地空间不足问题,又实现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的内部转移。
二、探索建立农协组织,搭起工农联动桥梁。通过农协组织,把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精准对接企业、行业。同时要加强对农协组织的管理,拓宽服务业务范围。
三、完善农业加工产业链,做强主导农业产业。鼓励工业企业与农户联合成立农业加工企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实施“百链计划”,“十四五”期间每个乡镇都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农业产业综合体。
四、促进农村土地集聚,引导规模化经营。利用农村闲散土地,通过流转实现集中,建设微型工业园区,促进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五、强化生产要素反哺,赋能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数字化建设力度,创新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出台支持农村招才引才的特殊政策。
王黎然(市政协常委、民盟温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释放消费潜力 促进产业升级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为此建议:
一、倾力打造创业创新创造升级版。一是实施都市经济新引擎五年行动计划,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的都市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商务中心。二是加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力度,加快打造新智造企业群体。三是要进一步掀起温商回归热潮,建立温商回归(招商引资)项目“招批管”协同工作机制。
二、奋力加快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一是深入推进促消费活动,加大夜间经济五大商圈建设,重点打造“五圈六品”工程。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城区+镇街”两级商业网点体系。三是大力推动供应链服务发展和智慧供应链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链服务体系构建。四是鼓励温州工业企业入驻知名电商平台,建设提升本地产地直播基地,打造温州超级产地新名片。
三、聚力提升“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一是支持本土企业积极适应贸易规则变化,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稳步做大外贸总量。二是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义新欧班列”“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融合发展。三是建立跨国公司培育库,加强培育对象跟踪与服务。四是创新外资招引工作机制,推动外资集聚。
王小波(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温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四措并举构筑幸福养老体系
高质量解决好养老问题,满足老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一项现实任务。为此建议:
一、坚持政府与市场“双手共用”。一方面,政府应保基本、兜底线,在推进全民共同富裕中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鼓励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二、坚持线上与线下“双脚共行”。一是加快智慧养老系统建设。切实将数字“云上”服务真正送进社区和居家的最后一公里。二是聚焦智慧场景应用。如打造智慧老年食堂,做到“老人家中坐,饭菜送上门”。三是线上搭建“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化呼叫中心,形成线上线下养老服务的双向互动。
三、坚持建设与管理“双轮共驱”。一方面,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一张图”,全面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另一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制定合理的养老服务标准与严格的养老服务价格质量评价体系。
四、坚持城市与农村“双向共进”。一方面,城市养老中要落实编制县市两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引导和支持社会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另一方面,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完善养老服务场景打造,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方岚(市政协常委、温州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
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
对照我市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目标,我们应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为此建议:
一、明确产业定位、注重差异发展。依靠传统主导产业来加快培育新型支撑产业,使小城镇不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市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产业基础及人文资源,孕育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应因地制宜进行分类发展。同时,特别要谨防建设过程中盲目招商攀比,导致产业结构雷同,项目重复建设,造成有限土地资源浪费。
二、强化科学引领、实施规划先行。重点打造空间功能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环境风貌规划、设施支撑规划、文化繁荣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和乡镇空间网络化数字化治理等多个专题,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三、重视绿色生态、发展智慧城镇。小城镇发展建设应率先推进数字化改革,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手段,全域集成各类空间数据,开展“时空数据+”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小城镇发展模式中来。
四、加强政府主导、鼓励市场运作。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功能区的建设和运营。
吴周富(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
我市农业农村发展要根据共同富裕新要求进行新部署,为此建议:
一、深度谋划,突出共同富裕主题全面部署乡村新社区建设。要衔接好各类“十四五”规划,吸纳正在进行的未来乡村建设试点经验,更加注重均衡性、普惠性,更加注重补短板、兜底线,分类分阶段设定进度目标,确保示范区建设高质高效。
二、抓住“龙头”,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是支持村合作社等充分利用集体资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二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三、精准施策,着力帮扶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对“经济薄弱村”制定倾斜政策,并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等方式,由强村或强企进行对口帮扶。
四、加大投入,财政资金重点补好“四块短板”。采取支教、轮岗等多种方式让优师名师下乡,补好教育资源短板;加快形成紧密衔接的分级医疗诊治体系,补好医疗保障短板;采取分类补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四是充分适应当前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的要求,补好基础设施短板。
五、解放思想,推动人才下乡政策落地见效。一要以政府投入或民办公助形式打造平台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创业;二要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三要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创业。
章月影(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温州市委会主委、市科技局局长):
加快打造我市科技创新策源地
奋力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必须坚持创新首位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此建议:
一、打造“塔尖重器”式科创平台,促进更多原始创新集聚裂变。持续放大“一区一廊一会一室”战略平台高地效应,争取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双领双尖”计划等科技战略资源。地方资源要向高能级创新平台倾斜,助力平台自主独立开展研发投入、成果处置、技术交易等。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平台聚焦五大战新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
二、健全链条式、集群式企业培育机制,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原则,提高招商精准度,加速战新产业培育。构建“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三级企业培育体系,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引培,推动更多领军企业上市。攻关催生新兴产业,培育重大战新产业。
三、打造雨林式、立体式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实施创新人才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以全要素为保障,打好“政策+金融+服务”组合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以改革为动力,深化数字化改革赋能科技创新。
李雪雁(市政协委员、平阳县医保局副局长):
完善医保政策 防止因病返贫
医保基金是社会再分配重要手段,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
一、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对重大疾病、特殊病种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基本医疗保障中对特殊病种的保障待遇,提高困难群众及因病致贫、返贫人员的大病保险待遇,医保待遇向重病、特病及罕见病倾斜。
二、完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一是加大对“益康保”的宣传,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产品设计,降低起付标准和赔付的封顶线。三是改变“益康保”一刀切的做法,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在投保金额和内容方面根据投保人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选择余地,提高参保率。
三、加强部门协同机制。各乡镇要做好排摸,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信息;民政、医保等部门要做好协同,保障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人员及时列入救助系统。建立主动化解高额费用的机制,对于自负费用高的困难群众,能主动帮其化解高额的费用。
四、发挥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其他保障机制的作用。慈善部门要在基层社区开展慈善项目,面向重点人群精准服务。总工会要进一步推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构建我市职工互助保障体系,缓解了职工看病贵问题。
林森森(市政协委员、苍南县政协主席):
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需要全市各县(市、区)加大区域合作,实现借力和合力发展。为此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激发山海协作的“源动力”。统筹做好全市山海协作工作谋划,通过数字赋能打造现代化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区。要积极谋划一批重大山海协作工程平台、项目和事项,争取列入国家、省级专项规划,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健全制度保障,实现政策落实的“核心力”。要推行“合署化”体制,让产业园管委会与乡镇平台实行合署办公,同时,要充分授予产业园管委会项目建设管理权限,确保产业园项目从概念规划到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高效、平顺。
三、注重产业培育,强化平台建设的“驱动力”。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项目招引工作。要积极推进“飞地总部”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结对帮扶新路子。
四、做好招大引强,发挥温商优势的“牵引力”。要充分发挥在外温商的作用,引导温商贸易回归和科技回乡,建设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特色优势的重大项目。持续运用温商优势,以“农户+公司+市场”的营销模式,进一步带动欠发达地区消薄增收。
五、强化社会事业,提升美丽乡村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援建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推进一批未来乡村项目建设。
蔡晓秋(市政协常委、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高水平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水平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完成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同时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成功模式向农村延伸,不断拓展文化服务半径。
二、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文旅云”平台建设,促进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的迭代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通过社会购买、财政补贴方式配齐配强村社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并通过各类文化专业机构和校地合作等模式,提升人才文化。
三、丰富文化内涵,赋予更多时代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努力吸收、融合新时代积极文化元素。如打造“未来社区”,必须将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未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另外要充分发挥年轻人观念新、创新强的优点,引导、鼓励年轻人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四、不断探索实践, 完善文化现代治理体系。切实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地方立法步伐,要完善绩效第三方评估和文化公益指数第三方测评体系,提升公共文化现代治理能力。
杨晓燕(市政协常委、民进温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赓续文化基因 助力精神共富
温州学和永嘉学派(下称“双学”)是“文化温州”建设工作的引擎与内核。共同富裕温州样板建设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为此建议:
一、确立“双学”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对“双学”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文化温州”的核心引擎。要有效提升利用现有场馆,着重将永嘉学派文化公园(纪念馆)打造成为温州文化新地标。要在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中深度融入“双学”元素,增强公众认知度,拓展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双学”工作的渠道。
二、发挥“双学”引擎作用。加快出台“双学”专项规划,强化牵头单位力量,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合力;如有必要可成立或增设高规格独立机构,保障各项工作顺畅推进。
三、做好“双学”当代表达。以工程化思维和商业化路径全媒体全路径打造“双学”文化产品,展示精神共富的温州样本。要结合文史进校园、进部门工作,在全市中小学设立“双学”有关课程,培育年轻代和社会中坚力量对本土文化的关心和热情。
四、确保“双学”智力支撑。要完善领军人才队伍“引、育、留”三段式闭环机制建设,面向全球招揽有志于发展“双学”的人才和队伍。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双学”激励补助政策。要鼓励在温高校深入“双学”研究工作,向上争取博士、硕士点,强化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