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政
字号
为“百年大计”建言献策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协商会上的发言摘要
何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谓是“百年大计”。为此,在市政协召开的十一届六十五次主席会议暨“请你来协商”活动中,市政协委员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微信图片_20210624163412.jpg


陈芸馨(市政协委员、市艺术学校副校长):

努力让优质义务教育的效益更大化


近几年,温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市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打造温州教育高地。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石,为使优质义务教育的效益更大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为温州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均衡县(市、区)义务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市、县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市政府和县(市、区)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县(市、区)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和财政拨款统一标准,从源头推动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二,建立市域内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市域内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标准、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和待遇等。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快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装备建设、教师配备等标准化工程,基本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结构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使每个班级的核心学科有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师执教,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任教的特岗津贴,鼓励优秀退休教师返聘或临聘,推动县域范围内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轮岗机制,并且涉及面要逐年扩大,促进师资队伍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绩效责任制。缩小不同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缩小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学业成绩的鸿沟,无论任何背景的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制定的学业标准。明确中小学教育职责,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由市、县市区统一组织具有导向性、面向所有学生的一年一次学业检测,并运用结果对学校进行精准化分析,适度引入发展性评价奖惩机制。

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教育补偿制度。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实施补偿措施,市级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机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教育部门要“以空前的重视程度”关注贫困家庭儿童。

第五,实施以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推进“互联网+”共同体建设,完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的建设机制,实现帮扶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共享。


微信图片_20210624163410.jpg


潘伯俊(市政协委员、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教育高质量均衡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十四五规划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一个涵盖浙江全域的全方位的共同富裕示范区,要领跑全国的示范区。我们今天所谈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也属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更是一个高质量的均衡化。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在硬件方面,我市个别地方的教师办公条件依然处在“贫困线”以下。如平阳水头学区的中小学的办公电脑,依然是一个办公室一台,而且破旧,大多数是学生机退下来的。

2、在生源方面,总有一些所谓的名校受到优质生源的特殊照顾。

3、在师资方面,近20年来,中心城区的优质学校通过招聘、选调汇聚了大部分优质师资。


二、意见建议:


1、硬件方面:集全市之力,切实帮助落后地区教师在办公条件方面实现“脱贫”。要加大力度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来。包括教师的办公条件和教师待遇,如交通补贴、乡村补助,学校公寓等等。

2、生源方面:要取消优质学校的招生特权,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就近入学”的规定,确保学校在生源方面的起点公平。

3、师资方面:建立六年轮换的常态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力争做到区域性师资均衡化。

(1)建立常态化教师交流机制。要取消原来跟职称捆绑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每六年交流一次的教师交流机制。我不赞成抓阄的形式轮换教师,抓阄很公平,但不一定公正。有可能会造成一批最好的老师在一个学校,反之亦然。

(2)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名师等名优教师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培养教师上,而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2个班,要发挥她们在培养教师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这就要减轻她们的课时工作量,加重他们培养教师的工作量。在考核机制上也要做相应的改变。

(3)尝试开展“去名师化”、“去名校化”工作。要营造“义务教育均衡”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特别是更有话语权的政府官员、教育知名人士等等。

(4)在编制方面,要建立全市统筹的编制机制。一是要加紧修编密度,统筹安排教师编制,人口流出区域的编制要向人口密集流入区域流动;二是要考虑推出地方性事业编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三是考虑男55周岁,女50周岁的民办教师或者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退出机制,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

4、完善评价机制,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一是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发展。逐步取消把高中分成三六九等,高中要根据同一层次同一批次招生,同时把更多的招生名额通过定向的方式下放相应初中。二是改变以单一升学率为评价重点改为综合评价。

最后,我想表达两个观点:一是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与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因此他应该是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二是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发展,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10624163404.jpg


刘力丹(市政协委员、市少年宫副主任):

补齐短板,让乡村教育走向“小而优”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基本单位,其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正是这一矛盾重要体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座座美丽乡村陆续建成,一批批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接踵而来的子女就学问题却让他们在创业路上再遇困境。

学区房、陪读村,一所优质的学校往往能让一个家庭舍近求远、举家搬迁。只有打造优秀的乡村学校,才能让回乡的创业青年真正安心留下来。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打造了一批乡村“小而美”学校,但也看到乡村学校“美而空”问题依然存在。以山区半山区的民族乡村学校为例,苍南凤阳民族乡小学今年六年级14人、五年级5人、四年级11人、三年级8人、一年级仅7人。学校建设虽然越来越美,但还是没能留住学生。

如何让乡村学校从小而美走向小而优?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放实践活动组织


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青少年思教教育一直以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注的工作,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为主,其思政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但是乡村学校实践教育资源匮乏也是客观事实。建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建立县(市、区)——镇(街道)——学校三级联动体系,完善购买服务机制,让更多社会团体有效承接农村学校实践活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将一些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研学项目纳入购买项目范围。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社会组织进行扶持,帮助实现规模化,便于提供统一标准的优质教育活动;乡镇政府(学区)主要做好所需采购项目的统计以及对参与竞标社会组织的资质审查,负责统一采购社会服务工作;农村学校主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汇总所需项目并上报,监督社会组织履行购买协议。


二、补齐网课短板


优质师资一直是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建议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多个乡村学校同一水平班级与优质学校同年级班级结为共同体同时上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网课的教学团队由主教教师、助教教师构成。主教教师由优质学校的多位优秀教师担任,按学校的教学进度,编制的课时教案、课件,在授课前与助教教师进行沟通,共同组织好教学及教研活动。助教教师由农村学校年轻教师担任,负责互动课堂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或教研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向主教教师反馈远端教室教学、教研、培训等情况。


三、探索义务教育民族样板


民族乡村的振兴、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族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曾经通过单列(定向)举办的民族学校、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随着单列(定向)加分照顾政策的逐步取消,一边是薄弱的基础教育无法向上输送更优资的民族生源,一边是党和政府对民族人才的需求,民族工作的后备力量出现断层。建议通过向民族乡村学校重点输送美术、音乐、体育、劳动技术等专业教师,让民族学生有机会借助一定的专业特长走向更高一层次的专业学校深造。


微信图片_20210624163348.jpg


钟凤媚(市政协委员、苍南县教育局督导室专职督学):

营造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的融洽氛围


3月份开始,我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分别对鹿城、龙湾、文成和瑞安等地进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调研。对于鹿城和龙湾,我想地处市区,教育资源配置相对优越,市区学校似乎更容易达到高水平的均衡,让孩子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对于县域层面,像苍南原本教育基础差、发展极不均衡的地区,全县中小学114所,其中有三分之一地处农村,还有一部分虽说是乡镇中心校,但也是要走崎岖山路的乡镇中心校,如何发展教育的优质均衡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下面我谈谈农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城市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在现有家庭教育条件之下缺乏正确引导与及时的辅导,导致农村学生求学意识不强,缺乏学习动力。

2、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并且加大投入,但还是有些学校必要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仪器缺乏。

3、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长期存在,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承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很弱,乡村教师队伍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的师资队伍不稳定,从而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4、农村义务教育生源不稳定。农村小学人数明显下降,初中阶段招生数总体更少,每年都在递减,我走过几所学校,一个宽敞的教室,学生只有8人,最少的我见过的学校一个班只有5个人。生源的流失给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浪费了农村普九投入的教育资源,造成农村学校规划与发展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城镇学校的管理难度。城乡教育生源严重不平衡。5.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足。


二、对策及建议:


1、教育发展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结果。农村教育的发展要以乡村振兴为战略支撑,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义务教育服务资源配置力度;其次是要将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体系与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要发展当地经济,营造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的融洽氛围。留得住家长才能留得住学生。

2、继续发展小而优特色学校。城市有城市的教育优势,农村有农村的教育浪漫。农村学校因地制宜,种地爬山,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生活技能,这也是城市学校所不能享受的。小而优学校一定要体现特色。例如我们苍南的五凤中心学校,五凤是一个大茶园,家家户户种茶、制茶,学校以茶文化为特色,受到社会好评,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均获得市里好评。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近年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乡村城镇线上课堂,共同教研,为乡村教师和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但乡村的条件艰苦,教师难以安心,影响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农村缺乏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建立城镇教师服务机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奖励机制,加大城镇与农村对口帮扶。

4、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留住义务教育生源。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撤并学校网点,办乡村寄宿制优质学校,不失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一部分孩子日渐变成网瘾少年、问题少年的较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