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凝聚智慧 共襄温州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章如海

市政协委员、兴机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企改革发展


温州经济要实现高质发展,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创新民营企业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家专注实业、健康成长。为此,我代表经济界别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完善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体系。在创新智造上,建议进一步提高企业智造技改补助比例和封顶金额,鼓励企业在疫情影响下大力开展机器换人,转危为机。在融资帮扶上,建议政府能协调银行给予信贷延期、展期。在减负降本上,要谋划实施一批有温州特色的减税降费新政,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


二要创新民营企业帮扶机制。建立政策调整时的企业帮扶机制,同时,通过企业备案制、承诺制等柔性执法方式,给予更多的适应调整时间,保障企业过渡期的正常生产经营。要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帮助企业家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


三要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在增量优化上,建议优先保障工业用地需求,每年工业用地新增总量不低于全市供地总量的30%。在存量盘活上,建议完善闲置低效用地再利用机制,保障优质企业(项目)优先获得资源要素支持。


四要构建更加亲清的政商关系。要强化政府诚信履约,要建立机关干部与企业高管交流锻炼的渠道。



甘桦
市政协委员、市急救中心主任、支部书记


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我市强力打出系列新冠肺炎防控组合拳,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上仍有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公共卫生队伍薄弱、公共卫生信息化滞后、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等。为此,我建议:


一要强化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应急协同机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完善应急预案。要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多部门协作和社区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强化精密智控。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要强化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


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医疗卫生硬件设施。要健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加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要增设传染病诊疗用房。确保重大疫情发生时迅速承担疑难病症、危重症的救治。要加快信息共享网络建设。要建设覆盖市域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


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医疗卫生应急队伍。要壮大公卫医疗人才队伍,加强应急专业人才储备,落实人才晋升激励机制。


四要坚持未雨绸缪,落实医疗应急资源储备。要健全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方案,设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南品仁

市政协委员、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助推G15温州产业带高质量发展



从温州长远发展来看,G15产业带是温州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块,在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牵引下,必将实现产业融合、新旧动能转换、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为此,我提五点建议:


一要加快国际航空网络建设。建议我市加快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和通用航空基地等产业平台,更加重视谋划开通国际中转经停航线,并深化空铁联运机制,努力为G15产业带国际化交流提供平台和载体。


二要加快高速铁路网络建设。以沿海高铁复线建设作为切入点,建成温州东部高铁新城,与西部城市的高铁衔接,为G15产业带撑起半径达500公里的半圆形陆域辐射空间。


三要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建议我市加密横向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为G15产业带构建起便捷的快速通道。


四要加快港口、内河航运网络建设。建议我市规划完善三大内河航运网络,加快建成若干10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码头,打造浙南闽北赣东航运枢纽港口和货运核心港口。


五要加快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建议G15产业带区域范围,要统筹推进国省道、城市快速路、地方主干道、厂区道路建设,规划数条跨县域直通直达的公共交通线位。



王向红
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功能  协同打造技术应用服务综合平台


温州中小微企业当前发展中主要存在“四缺”,即缺少新技术应用,缺少新工艺新产品,缺少有效转化的新成果,缺少技术应用综合平台。若整合在温高职院校研发服务资源,构建协同、共享、高效的技术应用服务综合平台,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为此,我提四点建议:


一是构建平台运营体系,由市科技局主管,在温高水平高职院校牵头组建运营部门。要支持综合平台对接温州“5+5+N”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化运营、多单位联动、跨区域共享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供给中心。


二是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温州内和温州外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优势,以联盟基金项目撬动资源共享,打造平台特色服务。要支持综合平台凝聚在温高职院校形成的差异化、本土化研发优势,精准服务于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


三是创新科研管理政策,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落地,发挥综合平台在大院名校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技术转化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四是强化增效保障机制,加大资金、人员等要素投入和考核力度,突显价值评价对“需求-研发-转化”技术产业化体系构建的导向作用。



滕伟忠
市政协委员、温州东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抗击疫情斗争中,社区承担了最前沿的防控工作,充分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伟力。如何将特殊时期的治理优势加以固化并转化为日常治理的长效机制?为此,我建议:


一要党建引领,数字治理,推动社区管理现代化。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组织部门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服务社区的机制,进一步落实党员干部双重管理机制。要健全社区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能力优势。另外,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二要厘清职责,理顺关系,确保服务精准有效。一是科学界定社区工作职能;二是发挥业主委员会依法、民主、正确行使权力;三是进一步明确物业服务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三要健全制度,三方联动,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共建共享的议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服务承诺、民主决策、评议监督四项制度。


四要深入宣传,增进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一是加大宣传,争取居民的广泛支持;二是增进共识,更好地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三是同心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鲁丹萍
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研究院院长、教授


推进温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温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初步显现。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温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我提几点建议:


一要聚焦重大开放平台补短板。以华商综试区这个平台为载体,统筹推进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七大重点开放平台建设,用好用足国家支持重点平台建设的政策,放大平台集聚效应。


二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力度持续改善温州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建议加快温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一区一核多园”建设,助推温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要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优化进口公共服务,创建第三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重点进出口基地。


四要开展高质量国际招商引资。建议充分利用“外交外事+民间”的途径,做好世界温州人文章,吸纳集聚全球优质资源,通过“云招商”等方式实现高质量的国际招商引资。


五要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层次。鼓励本土小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生产布局,设立海外市场并购专项基金,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投资项目,实现“并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层次。



苏立坤
市政协委员、温州佳业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加强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快速上升,我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鉴于脊柱侧弯具有“预防重于治疗”“越早发现越好治疗”的突出特点,为此,我建议:


一要营造“脊良姿正”的生态环境。一是建议市卫健委牵头制订脊柱健康宣传方案,构建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的社会生态链。二是建议市教育局将脊柱健康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运动和饮食习惯。三是建议市教育局加强校园教学环境监测,夯实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的校园基础。


二要夯实“脊良姿正”的监测基础。建议市卫健、教育、财政等部门将脊柱健康检查作为中小学生重点体检项目。一是卫健部门合理安排骨科、医学康复科等专业医务人员承担学生脊柱健康体检及诊断工作。二是教育部门严格落实每人每年至少一次的学生体检工作。三是财政部门根据体检人数和项目,适当调整体检经费。


三要推进“脊良姿正”的学科建设。一是建议我市加强脊柱健康专业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条件成熟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脊柱外科与康复医学科,配备专业人才,开展脊柱侧弯临床治疗和干预。二是建议我市出台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创脊柱健康医共体建设,实现城乡卫生资源均等化,完善基层服务体系,规范临床诊疗,提高基层诊疗能力。



郑天津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温州市人资环支部副主委


进一步促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制造业在产业链提升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发展后劲乏力;二是产出效率不高;三是发展支撑不力。针对上述问题,我提三点建议:


一要强化导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一是要谋划发展规划。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机遇,做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二是要创新发展政策。采用工业用地和企业小微园“先租后让”“先租后售”模式,高效配置建设用地。三是要制定实施计划。谋划一批功能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并建立项目库。


二要突出重点,打赢三场攻坚战。一是打赢重大制造业项目招引攻坚战。瞄准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互联平台等重大新兴特色产业项目,培育新动能。二是打赢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战。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型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扶持一批企业新生代与带有高科技成果的创新团队。三是打赢传统制造业升级攻坚战。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更多细分产品领域提升温州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三要集中力量,强化组织、人才、创新和营商环境四大保障措施。



陈娅莉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离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我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突出重点,夯实养老服务供给基础。一是重点推动养老设施补缺性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适度开发高端老年住宅加养老医疗一体化机构,满足高给付能力老年群体需求。二是重点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要加快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议持续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分期分批实施改造。


二要精准发力,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一是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推进养老工作专项立法,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创新投融资政策,积极探索财政扶持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支持健康养生、康复护理、旅居度假、老年用品开发等养老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二是完善行业监督管理政策。


三要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养老数据信息运用。依托智慧城市系统,实现养老信息和资源互通共享,使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二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将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纳入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和补贴。



吕庆雷
市政协委员、龙湾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加快创建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被誉为温州新经济发展核心引擎,经过我市努力建设,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内四大都市区的科创走廊相比,其地位仍不匹配。为此,我建议:


一要支持改革创新试点,完善激励扶持政策。一是尽快出台顶层设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议尽快印发《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以指导工作实质性推进。二是支持各类试点落地。建议市政府向上争取长三角创新协作(飞地合作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激励、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各类改革试点示范落地环大罗山。


二要加快区域交通建设,破除科创衔接壁垒。一是加快推进域内交通建设,争取开辟温州至杭州等周边大都市区通用航空客运航线。二是域外交通。加快打造温州成为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鼓励企业科创成果南向输出,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市场消化口;加密海陆空交通往来频率,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引入外部造血源。


三要引进知名科研机构,畅通产研结合渠道。一是高校院所外部招引。促进省内和长三角区域内等国内知名高校与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人才交流培养,建立常态化的互通机制。二是创新载体内部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并向省委省政府寻求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周赛珍
市政协委员、温州瑞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之后,制造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降低对人工的依赖,重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打通企业内部与外部数据资源联结,实现协同发展。这是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为此,我建议:


一要因势利导,抢抓数字化改造提速机遇。要持续出台落实各项支持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利好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科研仪器设备、工业软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我市数字化发展的基础。


二要培育新模式,发展协同共享制造服务。引导制造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搭建制造能力分享平台,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加快打造一批数字化共享的小微园。


三要整合资源,加快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加快温州工业云和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企业提供设备接入、数据分析、开展电子商务等网络服务支撑。抓好传统支柱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温州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要明确路径,实施产业分类提升计划。依托领军企业,推动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同时,要重点发展一批设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翁逻沿
市政协委员、温州广电集团经济科教频道副总监


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要,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存在着高品质文化活动供给总体不足,类型不够丰富,在人群上、地区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我建议:


一要打造全市统一的文体旅信息整合平台。平台运作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属两大媒体集团,在现有适合的手机客户端上进行开发设计并宣传推广,不仅可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万一碰到不适合人群聚集的特殊时期,信息平台还可以轻易地变身为云端剧场、云端课堂等,为群众提供云端的文化服务。


二要社会合力,助推各层次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一是加强职工文化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建议重新组建温州歌舞团,让社会团队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主力军;三是激励温州民间群众文化力量各展所长。


三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一是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民间节日文化活动在传承发展中进行创新,这是民间节日文化活动复兴和生存的根本。二是将温州民间文化活动常规化,让其真正融入当代温州人的文化生活中。三是通过加强与文艺界世界温州人的联络,打造出定期举办的类似于“世界温州人乡情剧场”的温州人特色演出品牌。




王剑波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加强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兜底工程。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印发了《温州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为切实落实好此项工作,我建议:


一要加强政府主导,健全责任机制,落实“小而优”目标。建议成立温州市“小而优”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工和工作目标,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体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要加强统筹推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小而美”校园。要加大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行政、生活条件和学校办学硬件水平。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努力适应乡村未来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大吸收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公益资助和帮扶的力度。


三要顺应未来趋势,提升育人内涵,订制“小而特”课程。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提升计划,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乡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


四要强化政策调控,助推师资振兴,打造“小而专”队伍。全力推进城乡教师“零差别”综合服务,注重“外引和内育”相结合,深入实施温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陈明衡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银行副行长


发展科技金融 支持“两区”建设


我市加快“两区”建设,要重视发展科技金融,对于点多面广的民营小微企业来说,最切合实际的就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转变理念勇于创新。建议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宜局限于单纯、狭义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要把客户的知识产权作为抵质押品的一个门类,与其他抵质押品、信用、保证等担保方式综合起来运用,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创新,推广“知识产权+其他抵押或信用”模式,追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二要运用好各项配套政策。各银行机构要积极主动利用好配套政策,实现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优先解决。具体来说,配套政策包括:一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温州开设商标权质押登记受理点;二是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了有关措施;

三是人民银行积极给予窗口指导和中央银行资金支持。这些政策都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希望银行运用好、落实好。


三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品的多元化处置机制,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为此,银行要建立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管理制度。我们还要努力推动科技型企业“新三板”上市,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等。

李星涛
市政协委员、原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力打造温州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温州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两带”建设为龙头,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在疫情后更须全力打造温州乡村振兴新引擎。为此,我建议:


一要突出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以项目促产业发展。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做好产业规划,打造一批个性化、可持续、有科技含量的支撑项目。二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全力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三是加快落实“两进两回”机制,着眼“乡贤+”,有效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社会人才投入振兴乡村大业。


二要突出抓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业+旅游”新动能。一是突出“改革+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从“一产”收益到“三产”的多倍收益的变革。二是突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做好区域融合,并探索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和模式。


三要突出抓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一是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联盟,为各方会员提供规划立项、投融对接、成果推广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二是设立一支乡村振兴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相关项目。三是加强农业大数据运用,建成一批智慧农业平台。四是建设温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做大做强。


江衍妙
市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温州营业部副总经理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提升市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市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市域治理现代化所要求的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我提三方面建议:


一要加大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力度,营造更高效智能的政务环境。一是不断优化数字政府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各类政务服务平台操作性和便捷度,不断优化政务云平台建设。要以我市“城市大脑”为抓手,吸引社会力量共建我市政府数字服务平台。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管理数字化,助力我市形成科学的经济决策和风险防范机制,实现对经济领域监管的全覆盖。三要加快我市信息资源及大数据地方立法工作,继续强化数据应用保障,提升安全可控水平。


二要建设全市一体化、数字化的公共信用平台,健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一是推进一体化信用平台建设和应用,研究拓展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多样化应用。二是加强区块链在信用领域的应用研究,构建社会信用链系统。三是完善信用运用机制,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服务。


三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网络安全法》及配套法规和制度的“温州落地”细化工作。二是重视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扶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安全产业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大对网络安全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钟菲菲
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挂职)


以员工制为抓手 推进家政产业提质扩容


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尚处于低小散弱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产业。去年底,我市成功获批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要抓住契机,在我市家政机构中推行员工制。为此,我建议:


一要积极引导分类施策,加大推进员工制的力度。一是优先在有条件的家政服务机构中推行员工制,企业也可以先和条件较好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员工制。认定为员工制企业,在政策方面给予员工和企业一定补助。二是通过立法手段规定家政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引导其走上员工制道路。三是政府要及时出台行业自律准则,大力度推广持证上岗,形成规范化市场。


二要管理扶持双向发力,为推进员工制提供机制保障。一是打造与公安部门共享的温州市家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在系统实施诚信监管。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员工制家政企业降税减负。


三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夯实员工制人才基础。一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探索组建校企家政培养联盟体系,促进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发展。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建议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培训规模,深化培训质量。培训对象要向社会急需人群倾斜。三是出台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家政人才。


四要加强有效供给,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主动对接外地优质家政企业,寻找并培训合适地域人群,为我市家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