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谋前瞻之计 建睿智诤言 献务实良策
市政协十一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发言摘要
以“城市大脑”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王黎然(市政协常委,代表民盟界别发言)


当前,我市大数据在“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大数据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目前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建议:


一、加快统筹规划协调,有序融合推进。一是尽快编制和协同实施《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等,统筹推进全市数字城市“一盘棋”建设发展;二是尽快明确“城市大脑”的模块标准,统一各平台(小脑)之间的驳接制式和规范,实现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流和综合集成应用。


二、强化重点应用突破,打造智慧化社会综合治理系统。一是健全精密智控网,延伸移动端功能,拓展“一人一码”公共日常服务;二是打造市、县、乡、村、基层单元五级智慧治理指挥体系,形成“五级机长制”;三是绘成应急“一张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深化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


三、完善智力支撑体系,推进社会化参与水平。一要保障“城市大脑”建设资金和持续运营,研究制定支持“城市大脑”建设的财政、人才、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争取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二要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和安全保护等制度;三要组建“城市大脑”研究院或决策咨询委员会,在理念、技术、效果上发挥智治支撑作用。


努力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困境
杨晓燕(市政协常委,代表民进界别发言)


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变化,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政策、融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建议:


一、完善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政策精准落地。一是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设置梯度化、差别化的优惠待遇;政府通过购买中介税务财会服务,帮助企业切实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政策红利。二是搭建跨部门的小微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实现小微企业政策信息一站式服务。


二、高效集聚创新资源,激活企业创新动能。一是政府构建以“孵化——加速——落地”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小微企业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资源,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高效对接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向小微企业开放。二是实施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并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平台保障,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联盟,使得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协同发展。


三、构建多元融资渠道,赋能企业科技创新。一是通过金融创新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新方案。二是定制推出如小微特色业务及授信新模式等金融服务,缓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着力提升我市国际化水平

陈伟峰(市政协常委,代表农工党界别发言)


对标“重要窗口”建设要求,对比国内先进城市,我市国际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建议:


一、衔接国际规则,做大国际化城市格局。规则、仲裁制度与国际相接轨。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测试、检验和认证国际标准活动。


二、注重招商安商,形成“全生命周期”涉外服务。可以依托世界温州人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招商团队;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由专人对外资项目一管到底;建立“问题清单”制度,针对外资企业反映难题认真办理,逐条销号;进一步提升温州国际仲裁服务水平和公信力。


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接国际服务端口。积极吸收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经验,建设能够联通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全市统一的涉外咨询和服务平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辐射、溢出效应的政务服务承接。加快推进温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高层次人才互认互惠制度,解决我市人才引进瓶颈。此外,加大国际化示范社区建设计划,试点建设若干国际化特色街区,打造国际人士在温社交平台,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并以此为抓手举办温州国际商贸文化节活动。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吕庆雷(市政协常委,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为此建议:


一、升级科技创新硬件设施,再造企业研发新优势。短期内,建议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过渡性政策,专项补助我市企业购买算力的成本,满足企业智能设计需求。同时,尽快建成我市行业云技术库,构建温州品牌护城河。长期上,建议市委市政府将筹建温州市超算中心提上议程,列入5G试点城市建设计划。建成后,本地企业可根据规模,优惠购买算力,对重点支持企业,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计算成本。


二、筹建科研转化中试基地,畅通产学结合创新链。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瓯江实验室建设规划中,增加科研成果中试基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此外,建议由瓯江实验室负责发布和更新我市机构创新指数,包括公共指标及产业指标。该指数可作为政府、银行、创投基金等机构的决策依据,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动力。


三、放宽创投基金落地限制,织密金融扶持政策网。一是建议本地银行机构研究针对科研团队信用为担保主体的融资产品,由“科技支行”率先试点,并拓展“科技支行”数量及融资对象,针对种子轮的初创型科技团队,由政府转贷资金、担保基金等专项资金作为金融机构风控保障。二是调整金融服务政策,放宽投资端的限制。


全力稳住温州外贸基本盘
林俐(市政协常委,代表社科界别发言)


今年以来,我市各界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此建议:


一、调整结构,加大开拓市场支持力度。一是高度重视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抢订单工作,做到“应展尽展,全力促展”,鼓励新市场的开发;二是加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电商平台转型内销;三是推进跨境电商试验区、综保区、市场采购等“三大平台”建设,尤其是跨境电商具有线性增长特征的平台建设。


二、降低门槛,提高金融扶持普惠性。一是鼓励各大银行推出外贸专项贷款项目,对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外贸企业给予扶持;二是对外贸企业延长贷款期限并给予贷款贴息,缓解企业因货款无法及时收回、库存等带来的还贷压力;三是加大金融助企精准度,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精准帮扶外贸企业。


三、加强预警,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加强风险防范业务培训,市商务局、贸促会等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开展风险知识培训;二是对风险预警点进行及时研判,对贸易大国货币大幅贬值问题需要加强研判和应对;三是鼓励企业参加信用保险,对保险费用进行全额补贴(目前是针对企业年均保费达到两万美元才给予补贴,小企业难以得到帮助);四是对于已经涉险企业,及时给予法律救助,帮助企业降低损失。


推动“两个健康”再上新台阶
张建华(市政协常委,代表共青团界别发言)


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品牌”中“完善尊享礼遇企业家制度”,提三点建议:


一、政治上厚待,强化对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引领。加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团结统战,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待遇。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相关文件规定,涉及相关组织考察人选,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纳入失信名单、违反计划生育等情况作为评价因素的,明确限定了发生时间为“近5年内”。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辩证地看待民营企业家的历史轻微违法问题,超过一定年限后,不作为相关考察推荐“一票否决”事项,接纳知错已改。


二、健康上关爱,建立民营企业家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建议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家身心健康问题,设立企业家体育健身专项资金,加快建立优秀民营企业家健康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由各县(市、区)筛选报送优秀民营企业家健康服务“红名单”,定期组织高端体检,快速对接外地大院名医诊治疑难重症。


三、舆论上青睐,营造礼尊企业家的的浓厚氛围。持续扩大“民营企业家节”影响,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民营企业家。持续深化“三服务”和“两万”行动,在重视企业减税降负的同时,重视企业家“精力”减负。重视“温商”品牌的规范和保护,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杰出创业者。


利用“数学家之乡”优势集聚高端人才
苏孝永(市政协常委,代表科技界别发言)


发挥“数学家之乡”优势、推动高端数学人才集聚,是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建议:


一、搭建国际性数学家交流平台。搭建数学科学与数学应用领域的交流平台,加强数学家与其它领域科学家及企业家的合作与交流。比如举办世界温州人数学家论坛,推动温州人“商行天下”与数学科学家“智行天下”强强联手,为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更多数学科学人才。


二、打造“候鸟型”数学人才招引环境。温州是“温润之州”,建议科技、人才、旅游及相关部门着力营造一流宜居宜业新环境,将温州打造成为“长三角”高端人才的休闲度假“冬宫”,吸引各地高端人才尤其是数学科学人才来温州度假式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宣传作用,吸引更多高水平外国学者和青年数学人才来温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


三、推动温籍数学家联系企业服务。建议通过建立温籍数学科学家与企业“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比如可以围绕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探索温籍数学科学家挂钩大型企业,数学科学家团队和创新人才服务中小型科技企业等模式,智慧“注”企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以优服务强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庞健(市政协常委,代表经济界别发言)


市委即将出台营商环境政策,体现了引领温州当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坚强决心和空前力度。为此建议:


一、优化政府服务,促进善政落地。一是深化涉企“跑改”,深层次再造流程;二是强化刚性兑付,努力用数据决策、数字平台重构政商关系;三是利用“互联网+监管+信用”平台功能,形成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失信企业“利剑高悬”的企业监管新常态。


二、聚焦难点堵点,纾解要素制约。一是优化工业用地配置,要把政府资源,特别是稀缺土地,投资给最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二是破解企业融资堵点,向银行开放企业税收、用电、物流等信用评估信息,引导大银行都乐意做小微企业贷款的“小生意”;三是提高招才留才实效,把“十大杰青”“瓯越工匠”“最美新温州人”等优秀代表纳入人才范围,保住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


三、突出创新驱动,护航产业发展。一是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要打破两种产业厚此薄彼的偏见,并在政策引导上加速融合提升;二是深化补链强链。要对相关重大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排摸,进行补链强链,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做大产业集群。鼓励带头通过战略联盟、并购重组等途径,提升行业协同制造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