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共商温州“十四五”发展大计
——市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发言摘要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15_副本.jpg


陈伟峰(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代表市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农工党界别发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迈向科创高地


站在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际,我们要立足温州实际,发挥温州优势,依托温州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加快打造科创高地。为此建议:

一、在打造科技创新格局方面,要有“小盆景”更要有“大风景”。国家自创区要突出招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科创走廊要建设成为 “三区一高地”;青科会“一器一园一基金”要充分体现创新承载功能;瓯江实验室要以国家战略和温州需求为导向构建实验室体系;要积极推进温州七都未来科技岛建设进度。

二、在培育科技创新生态方面,要有“内驱力”更要有“外动力”。在结构优化方面,要加速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提升科技型企业占比,加快利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产业链步伐,突出亩均效益和结果导向。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园”孵化链条。

三、在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方面,要“各自为战”更要“齐抓共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科技领导体制。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09_副本.jpg


徐建国(市政协常委,市科盛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经济界别发言: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一、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要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传统制造业,打造若干个适用性强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平台应用场景,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狠抓数字化改造升级。要进一步加快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提高对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技改项目的财政贴息和“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服务平台合作。

三、提升数字产业水平。要进一步主动承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溢出效应,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围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红经济、新零售等新业态招引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以数字经济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电商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带动更多温州产品进入海外市场。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06_副本.jpg


李星涛(市政协常委,原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代表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农业界别发言: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温州市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温州农业农村的战略目标,现结合该意见稿提出如下建议:

一、“融”字当头,建设产业兴旺的实力乡村。要构建多元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尤其是注重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农业新载体新模式,有效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引领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开展“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模式,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激发产业多元融合新动力。

二、建立农业公园等新模式。农业公园以县域为主体,集结生态农业、农业旅游、农产消费要素所打造的现代新农业旅游区,是一种能够更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它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集结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将农村的各种资源“变现”,是文旅、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有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农业竞争力。

三、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一要打造好乡村的“营商环境”,二要体现土地政策对资本的引导作用,三是要形成利益共同体。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03-222_副本.jpg


周晨晖(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代表市政协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


提升城市首位度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就《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征求意见稿)中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提三点建议。

一、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强化区域地位。要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与竞争中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增强自身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为加强区域协作,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以温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温台沿海城市群为主体,按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包括台州(南部)、丽水(东部)和宁德(北部局部),强化交通联通,深化区域协作,构建“温州1小时都市圈”。

二、向东面海,南连北拓,构建温州大都市区。要按照“有机生长”的理念,加快构建特大城市。要结合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及其拓展顺序,以瓯江为轴,加快推动瓯北片、柳白片与瓯江南岸的空间整合,真正实现拥江发展;以大罗山为芯,加快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大力度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

三、布局集中,功能集聚,提升城市能级。发挥重点地段、重点区块对于强化城市功能的引领作用,建议把杨府山CBD核心区、七都岛未来科技岛、浙南科技城、瓯海南部新区、温州北站新城、东部综合枢纽、瓯江口新区、柳白新区、滨海新区、塘下东新产城等区块列为近期重点建设区块。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03_副本.jpg


吕庆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兼),龙湾区副区长)


代表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九三学社界别发言:


打造“内畅外快”交通网络


“十四五”期间,要努力构建“内畅外快”交通网络,赋能温州城市未来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把温福高铁作为“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建设的“1号工程”加以推进,同步建设杭温高铁联络线,打造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温武吉铁路争取在“十四五”初期开工建设,弥补西向铁路通道的缺失。

二、构建“适度超前”的高速路网。尽快将甬台温高速和金丽温高速温州段扩容改造、泰苍高速、瑞安东至陶山高速联络线等项目列入省“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加大路网覆盖。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尽快启动市区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研究并早日实施。

三、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加快推进市域铁路S2线、S3线一期、地铁M1线、M2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尽早实现轨道交通成环成网。启动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同时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实现零换乘。

四、加快城市快速路和支路建设。加大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力度,统筹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完善道路系统“微循环”,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微信图片_20201204153012_副本.jpg


林振浪(市政协常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


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会、医卫界别发言:


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


“十四五”时期,温州要深入实施“健康温州”战略,打造“医疗高地”,必须大力推进医疗康养产业发展,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为此建议: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一是统筹谋划、持续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二是构建以城市三级医院为龙头、区级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三是建立专业人才准入标准。

二、改善服务供给体系结构,力促供需平衡。一是提高高端医疗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二是加快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完成百个康养项目百亿投资计划,加快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等产业平台建设。三是加强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三、完善康旅融合与医养结合产业化思路。一是提倡居家智慧养老,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拓展“康养+医疗+居家养老”融合发展新路径。二是构建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医疗康养产业体系,进一步满足全民多元健康需求。三是引进社会资本,布局医养服务网络,形成集住宿、饮食、护理、体检于一体的高端医养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201204152954_副本.jpg


王小波(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代表致公党界别发言:


全方位系统化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预计到2025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6万人,占比20.16%,人口老龄化压力不断攀升。为此,就促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高层次、高规格组织领导体系,着力加强对养老服务法规、政策、规划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立法,着力健全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基层养老服务工作资源、组织、力量的有效整合。

二、做优居家养老。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运行机制,努力打造以助餐、助医、巡访为一体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争取“十四五”期间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3000户以上。

三、深化医养结合。着力构建养生服务、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 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养中有医”,制定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的条件和标准,在政策上予以优先和倾斜。

四、推进智慧养老。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同时,对养老服务中心、照料中心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智能化监管。


微信图片_20201204152951_副本.jpg


董步显(市政协常委,共青团温州市委书记)


代表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共青团界别发言: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就如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从基层治理体制、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治理力量等四个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减负提效”推动基层治理“县乡一体”。一是为基层减负明责。制定属地管理责任清单,推动“一张清单明职责”。二是向基层放权赋能。积极推动人员、资源、权限下沉到基层,让乡镇这匹“小马”壮起来。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探索“全科执法员”建设,实现“下面一根针”到“下面一张网”转变。三是搭建基层高效协同平台。创新“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基层点兵点将、部门第一时间处置”的协同平台,打通县乡双向对接多车道,让资源流动起来。

二、以“改革攻坚”推动基层治理提速提效。一是深化基层“一件事改革”。二是推进“大网格+小网格”改革,打造“全科网格2.0”。三是深化基层“接诉即办”改革。

三、以“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智治水平。一是将城市大脑场景应用向基层延伸,实现群众诉求数据、民生大数据与“城市大脑”智慧管理体系融合。二是打造村务运行“一平台”,实现“村民人人用、村账笔笔清、村事件件议、村务人人明”。三是让数字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推动现代治理不让一个人掉队。


书面发言


杨晓燕(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代表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民进界别发言: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温州要打造“教育高地”,必须要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多措并举,努力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园作为主体应发挥“覆盖”“主导”“保底”的功能。二是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扩容升级。三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解决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四是调整奖补申报标准,扩大政策覆盖率。

二、提前规划,强化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办学条件的高标准化、均衡化和公平配置。坚持特色化办学,满足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二是科学统筹规划。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应进行科学统筹规划,避免配套小学无法落地造成入学难的问题。应统筹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镇化、人口、产业和教育改革等因素,统筹土建、装修、景观、智慧校园和学校文化的一体化设计与建造,统筹当地气候、地质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三是适度超前设计。发改部门应结合温州实际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合理超前设计,提高教育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要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小班化改革方向,创造条件推进小班化教学。


章晟(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代表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发言:


全面推进民族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要着眼争创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市目标,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切实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就我国而言,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交通还是民族乡村的突出问题,也是导致民族乡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因素。“十四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农村人口回流,吸引项目投资,为民族乡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推动政策落地见效。要确保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政策措施在民族乡村得到落实,并对民族乡村予以倾斜。按照陈伟俊书记在《浙政办发〔2018〕13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民主监督报告》上的批示要求,持续推动有关民族政策落地见效。

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改变当前民族乡村产业项目“低小散”,切蛋糕式发展的局面,引入大产业大项目,推广农业订单和果树认购等办法,迅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扩大民族乡村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配套扶持政策,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吸引和动员更多人才投身民族乡村振兴事业。


蔡晓秋(市政协常委,市东南剧院总经理)


代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言:


努力彰显永嘉学派时代价值


温州人如何续写创新史,需要进一步研究温州现象,提炼温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新的文化支撑力和推动力。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合力。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把永嘉学派研究列入我市“十四五”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打响永嘉学派文化品牌。二是健全组织架构。建议市委恢复并健全温州市文化研究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协调温州学、永嘉学派研究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在社科院建立永嘉学派研究中心,整合市内外各研究机构和专家的研究力量。

二、推进创新发展,彰显时代价值。对永嘉学派传统文化大胆地进行扬弃、进行创新,不断赋予永嘉学派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通过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招标,争取建立一批对永嘉学派研究、当代温州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为温州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力量。

三、完善阵地建设,传承传统文脉。重点打造永嘉学派展示馆,建设集文献收藏、展陈展示、研讨交流、人文体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市县联动,保护开发永嘉学派先贤馆居。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城市公园、广场等场所积极融入、展示、传播名人文化,彰显文化积淀。


周怀中(市政协常委、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


加强国际合作服务新发展格局


打造对外对内开放升级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市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设计,也是我市“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建议:

一、完善优化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温商创新创业新高地。要继续推进和优化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温州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协同联动发展,努力实现政策效应叠加。探索建设温商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构建温商国际产业合作园区链式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大通道、大口岸建设,强化温州“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功能。积极发挥全球温商资源网络优势,打造温商创新创业新高地。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运行水平,打造内外融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谋划海外新型市场布局,加大对“一带一路”、非洲等新兴市场开发力度。鼓励头部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加强境外经贸投资联络处建设,打造温州民营企业海外运营支持体系。

三、全面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挖掘国际科技合作新优势。积极开展国际间城市和人文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公共卫生、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等领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