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
字号
龙湾区政协创新打造“政协综合体”
推动基层民生议事堂“三位一体”建设



近年来,龙湾区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市政协民生议事堂“三位一体”建设和“协商驿站”建设工作部署,立足龙湾实际和基层现实需求,运用系统集成思维,通过创新打造“政协综合体”特色品牌,有力推进了民生议事堂“三位一体”和“协商驿站”建设,进一步丰富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有效路径和工作载体,在基层释放政协制度优势。


一、“点线面”结合,集成打造“政协综合体”品牌

按照统盘考虑谋划、分阶段稳步推进、运行中规范完善、全方位突破创新的思路,创新打造“政协综合体”阵地。一是“面”上统筹部署。立足龙湾实际大胆探索创新,谋划在街道建设集成式一体化“政协综合体”。出台《龙湾区政协“政协综合体”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的目标要求等制度机制。二是“线”上联动聚力。构建条线联动的组织网络,明确了由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挂钩联系街道,各委室、界别具体衔接指导,各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为具体创建单位。切实发挥辖区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循序渐进地抓好“政协综合体”的软硬件建设。三是“点”上先试先行。首批选择4个基础较好的街道开展创建试点工作,成熟一个、建成一个、规范一个。在选址上既注重物理空间的有效联合,更注重政协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不另起炉灶、不增加基层负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城市书房等共建共享。

二、“建管用”并重,推动“三位一体”提档升级

坚持建设、管理、运用一体推进,因地制宜扩展阵地功能,使“政协综合体”成为委员履职、学习交流、凝聚共识、联系服务群众的新阵地。一是“建”有标准。在原有建设基础上,提升标准扩容升级,以“1+N”模式设定“一廊一堂一室一站一点一屋一组”为基本配置(即政协文化长廊、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会客厅)、协商驿站、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政协书屋、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并鼓励各街道因地制宜进行特色融合。如永兴街道“政协综合体”与民革党派之家共建;海城街道“政协综合体”利用公园资源,打造了“政协议事园”。二是“管”有办法。突出长效管理,细化标识LOGO、工作规则等配置,集成“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协商驿站等平台机制,完善阵地运行一体化管理规章制度。以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成员为管理主体,组建“政协综合体”工作团队,施行界别、委员轮值制度,让“政协综合体”成为委员“落脚点”、社情民意“集散地”、学习交流“补给站”。三是“用”有路径。坚持实用导向,开展了2场“民生议事堂”、1次街情通报、报送1批有价值的社情民意信息与提案、建言专报等,结合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定期接待群众汇集社情民意,建立履职档案,确保阵地“大门常开、群众常来、委员常在、活动常有、实事常办”。

三、“准快实”齐抓,放大“民生议事堂”综合效应

把“民生议事堂”和“协商驿站”作为发挥“政协综合体”作用的重要平台,聚焦民生关切深入开展基层政协协商实践。一是立足“准”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入走访找到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议题纳入“民生议事堂”协商议事范畴。如沙城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群众对于道路改造的强烈“呼声”,并将其作为议题带到了“民生议事堂”现场进行协商解决。二是突出“快”字,尽快解决群众难题。始终注重“商前调研”,聚焦问题“把好脉”,开好解题“良方”,切实提升协商的精准度、成功率。如在海滨街道关于“安置房车库出口道路修建问题”协商活动,委员结合调研精准提出可行建议,相关职能单位现场吸纳,成功化解难题。三是务求“实”字,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要求各街道“民生议事堂”及时梳理归纳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向基层党委政府报送协商成果,切实把协商成效体现在落实上,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度上。


在下一步工作推进中,龙湾区政协将加强探索实践,借力政协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政协综合体”的制度设计与运作使用,更大程度为民生议事堂“三位一体”和协商驿站建设赋能,更好发挥政协组织在基层建言资政、凝心聚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