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见证风雨 收获硕果
——《政情民意中间站》15周年论坛纪实
市政协新闻中心供稿

   本期嘉宾:

  
   袁伟盛: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联谊报社社长兼总编
   吴生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级编辑
   李 涛: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市微电影协会会长
   张建华:市政协常委、温州市外来投资企业家联合会会长
  

   主持:翁逻沿

  


  


论坛会场


   |栏目开播的初衷|
  

   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已经开播十五周年了。所以作为一档电视栏目来讲,十五年,真的是走得挺远的了。所以真的非常有必要,我们回过头来,以一种仪式感,来看一看十五年前,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十五年,我们是怎么走下来的,接下来我们又该往哪里去?我们马上把时间倒回到十五年前,当时这期节目为什么要出发?

  



市领导参加论坛活动



   【节目回放一】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走进第一期的《政情民意中间站》。

  

   蒋云峰(时任温州市政协主席):开播这个中间站,主要意图是反映社情民意,加强沟通,只有加强沟通了,增进了解了,相互之间才会理解,理解了才会支持《政情民意中间站》。

  

   李强(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这个平台搭建以后,我们就请市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到现场去,把你们这一段时间来的想法,或者群众当中最关心的这些热点,你们搜集到的,借用这个平台,借用这个机会,你跟大家沟通,那面对面的沟通,就非常真实,也非常实在,你也没办法回避很尖锐的矛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对我们工作是个监督作用,我感到政协和电视台是办了一个大好事。
  

   主持人:栏目开播时,我们当时的市委书记和市政协主席,对这档栏目寄予了很高的期待,这是《政情民意中间站》当时出发的一个动力之源。请问在座的嘉宾,您觉得《政情民意中间站》当时出发的最大的理由是什么?

  

   李涛:沟通、监督,然后搭建一个平台、桥梁,将政情和民意集中在这里,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畅通。直到今天,这个出发的理由依然在,可能我们会在更高的层面或者说以更丰富的经验,去沟通、创新。十五年过来了,我对《政情民意中间站》,我的感觉是八个字“初心不改、情怀依旧”。

  

   张建华:主要是搭建了一个政府和老百姓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了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吴生华:从我们传媒的发展理论来说,我觉得是为了培育更加成熟的公民。我们每周设计一个议题,成为了全城百姓热议的公共的一个话题,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公共话题当中,特别是经过这十五年来,我们再来回望的话,我特别感受深刻的是温州的市民关心时政、关心温州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公民。我觉得现在这个出发的目的更明确了,前进的脚步也更坚定了。特别是这十五年来,《政情民意中间站》已经成为全市政协委员锻炼自己履职能力和引领公民关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大的平台。

  

   袁伟盛:从政协角度来说,它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的宗旨;从媒体来讲,也是融合了对舆论宣传工作的支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随着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的推进,社会正在向高水平发展,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仍然不断地在呈现。还有,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上的利益诉求也是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政协的协商民主将更加地加强。从这点上来说,我们的节目将大有可为。

  

  


会场内外气氛热烈


  

   |协商、监督成效显著|
  
   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这个节目的基本样态其实就是一种商量、一种对话、一种交流。就是带着这样一份协商民主的使命,希望在推动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上发挥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十五年来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在三个五年的发展阶段当中,每一个五年,我们的这种协商和沟通的方式,或者说协商民主的方式,都在发生着一些演进。让我们回到十五年前,看看第一个五年阶段里面,有一期典型的、代表性的节目。
  

   【节目回放二】

  

   画外音:位于市区广场后巷的温州实验中学大门口的路面和路面下面的自来水管出现了破损,于是校门口本来就狭窄的路面又多了一个约5平方米大小的水坑,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校方希望有关部门能帮着解决这件事儿。

  

   李谦(温州实验中学总务处主任):自来水公司说这个水管不是他们主管,他管不着的,如果是水管主管漏了,他就可以来维修了。后来我们向市政部门反映,市政部门讲,你只有先把水管修好了,我们再来修路。

  

   画外音:自来水公司和市政部门都振振有辞,这事儿也没人管,好在事情也不大,校方决定自己做这件事,可没想到正当泥水匠在修补路面的时候,却被市行政执法局巡逻队员看到,执法人员认为校方没经审批擅自开挖道路,于是做出了罚款500元的处罚决定。

  

   李涛(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市微电影协会会长):我现在开三张罚单,前面两张罚单,是开给自来水公司和市政管理局的,各罚一万元,理由是不作为。第三张罚单,是开给我们的城市执法局的,乱作为。三个部,实际上每个部门都是在那扯皮、推卸责任。所以我觉得像这个事情,它是一个水坑的事,但是它反映出我们行政部门的一个观念问题。

  

   主持人:今天我们把当时双方都请到了现场。

  

   池明亮(温州实验中学副校长):在执法的过程中,要看具体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陈伟光(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做好事也要讲法度。

  

   市民:人家是在做好事。我想执法单位应该要帮助他补办这个手续,不应该罚款。

  

   陈伟光(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这事报道的当天,局党组就研究做了几个决定。对今后凡是属于公益性的一些行为,在处罚上注重实效注重整改,一般不做处罚。

  

   章毓光(市政协委员):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一种沟通,你看本来是两方面很有矛盾的事情,经过大家的沟通和市民的参与,问题最后圆满解决。
  

   主持人:李涛老师,十五年过去了,现在再回看当年的这个节目,您有没有觉得当年批评得太狠了一点儿?

  

   李涛:这个按现在的话讲它更像是吐槽。

  

   主持人:李老师讲得太谦虚了。这是我们节目在第一个五年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那种监督,或者说是跟政府部门对话的这样一个方式,对此其他三位嘉宾有什么样的看法?

  

   吴生华:这种批评针锋相对,对话性非常强,但从媒体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方面讲,这样做对我们长远发展来说还很不够。

  

   张建华: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说明老百姓反映诉求在当时还是缺乏有效的渠道。再就是我们要深刻反思一下,我们是解决了一个点上的问题,面上的问题呢?我们背后的反思是我们现在要出一些规范性的文件,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袁伟盛:我看后的感受是体现了这个监督是真监督、善监督、敢监督,而且通过中间站这种形式,体现了协商式的监督。

  

   主持人:接着我们就继续往第二个五年走,我们的这种协商民主在节目当中的表现就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我们先来看其中一期有代表性的节目。

  



   【回放短片三】

  

   画外音:环境优美的温州市区东片最大住宅小区,却经常笼罩在恶臭之下。

  

   市民:猪栏的味道很浓,根本受不了。

  

   市民:我知道有三户搬走了。

  

   画外音:附近已经宣布封场,进行绿化改造的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成为主要臭源。

  

   夏凤毅(温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我觉得整个杨府山的重要问题还是臭气源,还是垃圾山。

  

   画外音:是什么阻碍垃圾场的封场改造?

  

   蒋理江(温州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我们心情也非常沉重,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问题的关键是填埋场一直闲置,落实不了,所以封场一直封不了。

  

   主持人:臭气扰民何时了,大概有没有一个时间表的安排?

  

   蒋理江:我们一直在覆盖,我们想今年从两个月内,基本上可能给它一个简易的解决。我们实实在在地讲,其他的基本上要以薄膜覆盖,最大限度减少臭气的排放。

  

   画外音:节目播出之前,市领导召集相关部分负责人现场协调、实地部署解决臭气扰民问题的办法。除部分缓解臭气的临时性方案外,还下达死命令,要求责任单位保证在2009年7月底前,完成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的整形、覆膜、覆土、粗旷绿化的目标要求,使垃圾山的臭气得到根本性控制。一年以后,栏目组对于新田园小区回访时发现,扰民的臭气基本得到了根本性控制。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期节目,是我们2008年制作播出的《臭气扰民何时了》。当时有一段时间,新田园小区臭得真是不得了,在不断地接到投诉之后,当时我们栏目组没有选择像第一阶段一样,一上来就直接批评,而是选择通过政协委员跟电视栏目组成立一个小分队,进到臭源相关地区进行了三次实地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情况,然后再邀请相关部门走进演播室来制作了这样一期节目。刚才在节目当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节目的右上角打了几个小字,叫“一个月前录影”。其实这是市政协对于这期节目一个非常用心的安排。就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给相关职能部门来抓紧开展相关的工作。所以在节目播出的时候,政府部门已经有相关的一些具体动作开始执行,这样的节目播出以后,老百姓看了以后能够感受到职能部门工作的一个推进。跟我们第一阶段的节目相比起来,就是我们会更加注重建设性的监督或者建设性的沟通,希望跟相关职能部门一起来推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于这样的第二阶段,几位嘉宾有什么样的看法?

  

   吴生华:刚才这个片子里面,园林局的同志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这个臭气扰民,他们也是老早就知道的。其实作为一个主管部门,他们本身也是受这个问题困扰,他们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的问题。他们更需要的是出主意。其实从我们浙江省的舆论监督的发展来看,这十多年来我们非常好地探索出了一个建设性舆论监督的一个方法,从对抗性舆论监督到建设性舆论监督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原则,就是“善意、理性、建设性”这七个字,这期节目就非常好地体现了《政情民意中间站》第二个五年的这种成长。

  

   李涛:这期节目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好事难办”的那期节目相比更加理性。换句话说,当节目播出的时候,受到臭气熏扰的那些市民们已经看到了,接下来将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段,我们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所以我觉得这种事后协商的方式,恰恰是我们协商民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袁伟盛:“中间站”一直坚持问题导向,从这一期上明确地感受到它还有个导向,就是以推动工作落实为导向,推动矛盾的化解为导向,这个导向也是我们协商民主、民主进步的一个也是最终的目的。

  

   张建华:《政情民意中间站》这期节目,是一个典范,就是怎么样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和我们老百姓一起把问题解决掉。避免把政府跟老百姓放在对立面,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当时杨府山的垃圾填埋场,其实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问题,现在的政府要拿出怎么样的决心来把它解决掉,这才是关键。通过我们这个有效监督的模式,推动政府有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拿出时间表、工作计划把问题解决掉。让老百姓满意,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进步。

  

   主持人:第二阶段我们出现了这样一种协商民主的新的样态的演化,到了近五年,其实这种演进仍然在进行。接下来是我们看一下在2012年和 2014年,连着两年做的一个系列性的节目“牛山系列节目”。

  

  


嘉宾发言



   【回放短片四】

  

   画外音:2012年在温州十大公园建设中,瓯海区牛山公园仅用一百天,就实现了百分百的签约和腾空,并拆除74万平方米的旧房,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建成牛山公园西入口广场。与以往一些工程的拖拉,形成鲜明对比,人称“牛山速度”。《政情民意中间站》跟进制作了一期节目,取名《牛山公园为什么这么牛》,希望把牛山速度的经验推广给更多政府工程项目。

  

   方岚(时任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城建设计院副院长):牛山公园一百天能拆出来,我觉得非常让人震惊。

  

   蒋儒标(时任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它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这种牛的精神。

  

   市民:我们作为拆迁户都很开心,因为之前那里确实很脏很乱,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希望政府用“牛山速度”来建我们回迁的房子。

  

   张敏(时任瓯海区副区长):从现在开始计算乐观地估计,三年之内,所有的或者说大部分的拆迁户能够拿到一套房。

  

   画外音:当时节目中大家在肯定牛山速度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对安置房是不是也能建得快表达了关切。于是这期节目做完之后,栏目组一直关注牛山工程安置房的后续建设情况,并于2014年底又制作了一期回访性节目《牛山工程还牛吗》,就上一期节目中政府部门的相关承诺,对牛山工程的后续建设情况进行回访监督。

  

   方岚(时任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城建设计院副院长):这个场景让我看了非常欣喜。瓯海区政府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首先是本着要怎么样保证质量,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来快速推进安置房的建设。

  

   潘小林(瓯海区副区长):我们确保今年年底局部要结顶,明年年底要交付。

  

   牛山工程拆迁户代表:刚才听了副区长所讲的,我心里暖暖的,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问题可说了。

  

   画外音:节目中拆迁户与分管副区长直接对话,委员嘉宾热切参与,让拆迁户心中对安置房建设速度的顾虑得到了解答,地方政府的形象得到了维护。
  

   主持人:节目能够出来,背后还有很多的故事。请这期节目的编导胡玮来为我们讲一讲这期节目背后的故事。

  

   胡玮(《政情民意中间站》栏目编导):我们想要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是距离我们《牛山工程为什么这么牛》节目大概两年后的时间,当时我们接到了很多安置户的反馈,他们问的是说政府答应三年说房子建好,为什么两年多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在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马上曝光,然后问政当地政府;第二种选择是先去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去与当地政府沟通,促进这个民生项目的推进。在跟政协的相关领导沟通之后,我们当时选择了第二种。约定好在下半年去录制这期节目,一直到12月28号的时候,录制现场摆到了牛山公园里边,而他们身后就是即将结顶的安置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安置户对于回家的这种迫切,也看到了当地政府在推进这项工程当中的一些变化和他们的努力,更看到了市政协在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当中的努力。所以我觉得这期节目,可能是一个三方协作、多方共赢的一个结局。

  

   方岚:这个节目我认为它有几个方面是一个创新。第一政协是“中间站”的一个点。第二我觉得它的形式上是在现场做,而不是在演播室里做。第三是更加开放,当时就是在场的所有的那些拆迁户们也都在参与了这个节目。所以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创新和变化,也是我们“中间站”这种民主协商、媒体监督的很好的一个创举。

  

   主持人:第三个五年《政情民意中间站》节目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协商民主的一种样态,4位嘉宾有怎样的点评?

  

   吴生华:这个就是显现了一个大沟通的一个格局,特别是媒体跟政协融入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样一种推动力量的时候,可能比单纯地站在媒体的立场上说,它的作用发挥的效果是更加地好。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媒介沟通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袁伟盛:感受到政协同媒体的合作确实是大有可为,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政协工作也好,媒体工作也好,通过协商,由协商式的监督这样一种方式,来寻求群众利益的最大的公约数。这个方面,我们在牛山公园这桩案例上面做得非常地成功。

  

   张建华:我觉得应该给三个赞的。第一个赞是给我们市政协,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关注这么一个民生类的话题,说明老百姓的事情装在政协的心中,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第二个要为我们的政府点个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推动这个工程的进展。第三个要为拆迁户点赞,他们给予了政府部门很多的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很良好的互动,通过大家沟通,协商民主这么一个形式,大家坐下来了把话说清楚了,气也就消了。也能够推动我们的工作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李涛:我们《政情民意中间站》在民主监督、协商民主这方面越来越自信。你看第一个五年,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当场点炮,对不对?第二个五年,采取的方式是事后排雷,是不是?现在这个五年,我们在做助力发展、携手共进,多有自信。也只有这样一种自信,老百姓才能服你,才能信你,才能让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发挥得更好!

  

  


现场观众发言


   |要把“中间站”办得更好|
  

   主持人:2017年我们更多关注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比如说像“大建大美”、“最多跑一次”,在座的市政协常委李星涛就是这些专题节目当中的嘉宾之一,请问您对于参加这个节目的一些感触和意见。

  

   李星涛(市政协常委、原野农业集团董事长):我觉得我们政协委员主要是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就是让我们把老百姓的想法能够及时地反馈给党委和政府,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一个参考依据,同时也让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在落实以后,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主持人:我们一直说《政情民意中间站》这档栏目它是一个窗口,所呈现的这些影像折射了这十五年来温州地方社会,甚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脉络和进程,嘉宾们对于这点怎么看?

  

   吴生华:这个反映了我们整个民主的进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们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能力提升了,我们的公民更加地成熟了,媒体也更加自信了。多方协商共赢是大家非常喜闻乐见的一个局面。我觉得接下去在新媒体的融合上,我们怎么样吸取更加广泛的民意的这个角度上,特别是从大数据上来进行民意调查,可能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张建华:刚才所说的“大建大美”“最多跑一次”这两期节目,我都有参与了,我也很欣喜地看到一些变化。第一是政府部门领导更愿意参与到类似《政情民意中间站》这样的节目,来和市民一起互动,推动问题更好地解决。第二是我们政协委员履职的方式有更好地提升。过去政协委员写写提案,写写社情民意,现在我们就通过参加《政情民意中间站》这类的节目,把我们关心的话题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一起跟政府部门来探讨,我们要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第三是老百姓反映问题的途径更广、更深了。

  

   李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细分。然后每个人对目标、理想等等方面的一些追求也会越来越多。就是个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实际上整个社会当中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实际上要做的、能做的,还是这么一句话,求最大的公约数。我们不可能去包打天下,但是我觉得假如我们就按照现在讲的,自信、坚定地把协商民主给它贯彻好的话,我觉得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袁伟盛 :《温州中间站》坚持十五年不容易,这是一点体会。第二点体会是温州政协通过“中间站”这个平台,委员不仅很好地履行了职责,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履职的能力,还培育了履职为民的这种情怀。我觉得这个意义相当大。第三点是我感受到温州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我相信政协和媒体的合作,将推进协商民主更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

  

   主持人:作为栏目组来讲,我们特别想听到各位嘉宾来为我们把脉,就是《政情民意中间站》能一直走到现在,而且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你们觉得我们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吴生华:《政情民意中间站》背靠人民政协这棵大树,特别是全体政协委员这么一个智囊库的作用,这是功不可没的一个支撑点。这个也是我们媒体最需要的,特别是这几年我们从建设性的角度,要推动政府工作的开展,人民政协这个智囊库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第二个支撑点是,大众传媒的作用,特别是我们的这种开放性,是自媒体、新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通过《政情民意中间站》这样一个电视传播的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发挥全体政协委员的智囊库的作用,两者优势的叠加,我想这个栏目能够走得非常长远。

  

   李涛:其实很明显,一是对政府部门的善意,第二是对老百姓的一种爱意,第三是对自己的讲究,特别讲究,很多政协委员对一个话题真的是很认真地在做研究,把自己的智慧拿出来。

  

   张建华:我觉得有三个支撑点,第一个是政治支撑,市委领导包括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把我们的民主监督和我们的新闻监督、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老百姓身边的难事、矛盾,我觉得这个非常好。第二个是人才的支撑,我们的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各个行业的优秀代表,他们深入调研,有思考,有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政情民意中间站》有一支团结的、高素质的团队,这也是能一直坚持十五年办下来、办得好的重要原因。第三个是民意的支撑,老百姓非常喜欢这个节目,老百姓能够把自己的真话讲出来,把自己的心声讲出来,能够推动政府有关部门一起来推进问题的解决。我觉得有了这三个支撑,相信《政情民意中间站》,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袁伟盛我觉得首先是对协商民主的自信,这就是“中间站”能够持续走下去的一个底气。第二个是获得感,包括市委市政府,包括我们省政协委员,包括媒体从业人员还有群众,通过“中间站”都有一种获得感,这就是支撑点。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该怎么走,有些什么的建议,今天我们在座的政协委员、嘉宾,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陈斌(广电市民监督团成员):非常感谢《政情民意中间站》给了我们市民监督团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们监督团代表能够把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通过节目跟相关的单位、来宾进行一个交流。

  

   马军建(民间智库理事):我觉得中间站的可持续性,就在于它的协商、民主,也就是政情跟民意的这种互动。我期待着这个“中间站”能够走出电视,真正地来到大家的手掌上(手机端)。

  

   白洪鲍(市人大代表、市青联委员):“中间站”的存在之本,就是因为它始终被需要着。刚才马老师也提到了我们现在顺应新的媒介的形态,未来怎么样更好地突破电视这个框架,突破电视的边界,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形式可以参与到“中间站”这个载体里面来,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去创新的一个道路吧。

  

   叶湘(民间智库理事):未来在受众方面,我们更多地考虑可以换一种方式,能不能考虑年轻人,他们更关注哪方面的政情民意的话题,然后吸引这方面的受众,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这是我的建议。

  

   吴生华: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怎么融合?我在想,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我们可能急需要补上一个快速化反应的短板,就是说作为政协和大众传媒能不能增加这方面常态化的存在。再说一个就是多平台的作用,我们除了电视频道的播出,在新媒体端上怎么来发挥这个作用?还有刚才市政协领导提出的更加广泛的拓展民意的互动,那么新媒体端的作用,可能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张建华:我觉得要更接地气,就是说邀请嘉宾的渠道可以更广泛一些,就是说让更多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老百姓说出他们关心的话题,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李涛:第一个阶段,稚嫩大胆,第二个阶段,成熟理性,第三个阶段,坚定自信。我觉得接下来应该是境界情怀。此外,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不是在《政情民意中间站》这么一个基础上跟现在《逻眼看温州》节目有一个结合,组织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有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要坐而论道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马上能听到专家委员做一个解读,这样子的话,可能对我们融入到新媒体上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袁伟盛:希望中间站充分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以永立潮头的精神不断地探索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和新的目标。

  

   主持人:天分管《政情民意中间站》工作的市政协副主席谢树华也在现场,所以在讨论的最后,也想请问一下此时此刻您有什么想说的?

  

   谢树华(市政协副主席):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委员,“中间站”这个栏目已经走过了十五年,我们不能够忘记初衷,第一就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不能忘记政情和民意的统一,因此我们在选题方面,一定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定要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定要关注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所以我们说政情跟民意,从某个角度来讲是相一致的。第二是就我们这个栏目呈现的形式来看,我们不能忘记秉承政协的这种特色,要突出协商民主的这种特点,所以我们在呈现这个节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整个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政协委员要吃透两头,要吃透党委政府的一些政策,要吃透百姓的一些需求,具体情况,一定要调查研究,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与我们节目的录制。第三,在栏目的成效方面,我们不能忘记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所以我们说,一旦一场轰轰烈烈的论坛、栏目做了以后,其效果怎么样,我们要追踪。希望我们这个栏目今后要多出精品。有句话是这么讲的,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初心不改,情怀依旧,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