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衍光(市政协委员、瓯海区政协主席):
推进“三园协同”发展 打造“全域富美”样板
一、突出建设同步,以产城融合筑牢“城园共生”基底。聚焦空间重构与城市能级提升,以“多规合一”空间布局为基底,构建“三园”无缝衔接的立体发展框架。统筹推进“三园”及周边配套建设、景山动物园搬迁等关键工程,创新实施交通互联工程。建成植物园-动物园“空中缆车”、植物园-园博园“空中廊桥”等。
二、聚焦产业同链,以文化赋能激活“园城融合”动能。构建“非遗活化+场景再造”全产业链生态圈。在三园设置“山水诗路”光影艺术装置,策划以大罗山“星河流转”温瑞塘河“八大景”为主题的光影瓯越夜游体系。提升大麓青年音乐节影响力。
三、深化运营同向,以节会经济构建“长效运营”生态。打造“会展+生态+人才”可持续发展闭环,构建全周期运营体系。建设期“专业赋能”,实施“专业团队+流量基因”双驱动;会展期“智慧管控”,建设“三园大脑”平台;后园博期“IP反哺”,推出“四季园博主题IP”等。
吕庆雷(市政协常委、市水利局副局长):
借国际园博会之势 助力提升温州对外开放能级
一、发挥侨乡优势扩大宣传。用好海外华侨华人资源扩大宣传规模,搭建宣传矩阵,统一宣传口径、规范宣传标准、制定宣传计划,联合各部门做好第十五届园博会相关宣传作品的层层传播。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人脉资源,吸引海外游客关注。
二、整合文旅资源提升“留”量。结合温州“诗画山水”资源,将园博会与周边景区串联,设计“园林+夜游”“园林+音乐节”等主题路线。在塘河夜画、瓯江夜游等新业态的基础上,打造特色街区、文创市集等,形成“游中购、购中游”的闭环。推动文旅、边检、海关、交通等部门协同联动。
三、赋能平台升级促进消费。推动“三综一联一进”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协同升级与资源整合。在园博园内设立跨境电商体验馆、进口商品直销区,在园博会期间试点“展会展品免税”“跨境支付便利化”等创新举措。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瓯海全球商品贸易港等设立常态化的“全球购专区”等。
李方喜(市政协委员、市文广旅局副局长):
锚定5A景区 凸显特色文化 打造国际化鲜明的“文化园博”
一、锚定5A景区目标,打造温州城区旅游“首游地”。打造5A级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
二、提升文化辨识度,打造彰显瓯越文化新高地。打造国际范温州美食高地;融入温州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体现温州文化世界价值;设立文化展示馆,在园博园中经常开展主题鲜明的文艺、园艺或非遗展览。
三、增强国际化元素,打造温州入境游最佳目的地。在入境游旅游的支付服务、咨询讲解、标识引导等便利化方面探索先行;积极打造温州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
四、打好“侨乡文化牌”,打造温州华侨凝聚地。设立温州侨乡文化展示区,在世界300多个温州侨团开展“2026家乡园博行”活动,开辟“侨情林”认领与种植活动。
五、增强游客体验性,打造沉浸式旅游先行地。园博旅游要面向儿童与青年,体现时代性与科技性,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设置小剧场驻点演出与演艺新空间互动。
郑坚(市政协委员,省亚作所副所长,浙南林科院常务副院长):
突出区域生态资源优势 打造华东滨海特色植物园
一、聚焦区域特色,打造东南沿海植物基因库。深挖利用区域特色优势,让温州成为保存东南沿海植物的“诺亚方舟”,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东南沿海植物基因库,建设华东野生植物保护中心和重要类群全球种质资源库等。
二、科研科普并重,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植物园为载体,构建融物种保育、科研创新、公众教育、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建立华东植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构建多层次科普教育体系与生态体验平台。
三、AI+数智赋能,打造未来植物园新范式。构建智慧科研创新体系,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平台,建立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
四、深化生态保护,携手科研院所共发展。以“诺亚方舟、科学内涵、文化传承、花园风貌”为核心,打造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著名植物园和都市植物迁地保护中心。
林宇(市政协委员、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
文化赋能 打造园博园的全民记忆
一、画好一张像,多维赋能展园博风采。以“人”为核心,深挖园博园筹建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全民参与”等鲜活故事素材,打造“小而美、暖而真”的爆款产品;提炼具有烟火气的宣传主题,让“园博金句”成为全民共情、全网传播的温州文化符号;聚焦园博园的长效运营,深入挖掘与展示商港文化、百工文化等瓯越历史文化资源,建构在地休闲和文旅消费升级新场景。
二、聚拢一群人,分层出击创全民盛会。通过分层聚人的方式,让知名人士、普通百姓、特定群体都能在园博会内找到“心头好”。借势“文化灯塔”引名人,打造“院士对话”“设计大师工作坊”等文旅IP。打造“全民园博”聚百姓,联动举办瓯风市集、文化节庆等配套活动。定制“专属引力”抓分众,面向儿童、妇女、青年、中老年等特定群体开发新型“文商旅”产品。
三、激活一盘棋,全域联动助永不落幕。让一批展会落地生根,实现长效价值。做好“我们一家人”文章,举办全球相亲大会。做好“我有一棵树”文章,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做好“我爱一座城”文章,打造全域旅游格局。
项志峰(市政协委员、温州设计控股集团总建筑师):
“后园博”时期温州园博园城市片区发展建议
一、续园。园博园、植物园、动物园三园在建设时序、布局、运营上要有机融合、无缝衔接。
二、融城。以三园为绿心游憩核,整体构建郭、瞿、潘蓝绿交融、景村和美的文旅样板城。围绕三园建设公园街区,打破公园运营边界,构建低能耗的生态标杆城。
三、聚流。科学保留展会期间交通设施,构建“后园博”交通体系。利用三园设施适度吸引青流、科流、侨流,建设环境更为优良的低密住区。
四、育产。植入“文创+”“演艺+”“商贸+”“康养+”“研学+”等复合业态。供给个性化、差异化文旅产品。打造瓯味美食街、宋韵雅集市集、塘河AR剧本游等主题商业。
五、重营。实践“后园博园”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将园博园仙湖以北作为会议、休闲、主题商业、高品质住宅等功能开发;仙湖以南整体转化为温州植物园。搭建综合性园区运营平台,组建“政府+媒体+协会+企业”多主体“园博园营销团”。
李超(瓯海区政协委员、温州设计集团园林景观院规划所所长):
全域谋划 品质升级 依托园博园提升片区城乡风貌
一、亮化片区空间风貌。构建片区风貌体系,按省级风貌样板区标准推进片区建设。提升片区空间风貌,启动影响区综合环境整治。打造蓝绿特色走廊,围绕园博园构建“大生态”景观格局。
二、活化片区生活品质。做精“文化融入”,营造温州特质、园博韵味的文化氛围,启动“瞿溪河文化长廊”项目等。打造品质城乡空间,加强园博园周边公服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商业价值,将永续园博理念带进社区建设和运营,形成“居住+文旅+商业”的复合社区生态。
三、强化风貌建设保障。强化运营前置思维,强调规划、建设、运营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广全民参与机制,利用传统电视、线上直播、现场访谈等多种方式,建立设计师与居民交流对话平台,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探索多元资金保障,深入研究农业、发改、城建等领域政策,积极申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叶朝胜(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
后园博时代的园博园长效运营建议
一、以会兴业,激活园区发展动能。融合政府与市场多重力量,持续引入重要会议与文化活动,打造"会展+文旅"融合品牌。
二、以共建护绿,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坚持多措并举开源节流,构建"专业养护+社会参与”的植物管护体系。
三、以配套聚人,构建全域服务体系。呼吁属地政府完善园博园周边配套体系,推动交通、生活、商业融合发展。
四、做优商户服务,营造亲商氛围。推行商户扶持计划,实现“营业执照+卫生许可+活动备案”一窗通办;优化品牌商户诉求直达、处理和反馈机制。
五、以教育为媒,激活社会公益价值。将园博园打造为全民生态教育实践基地。联合教育部门开发“园林美学”“植物基因库”等中小学研学课程;组建“银发护园队”“青少年自然讲解员”等志愿团队。
六、提供政策支持,建立长效财政补贴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每年对园博园日常维护、设施更新及文化活动策划等费用给予稳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