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资政
字号
打造全域幸福河湖 建设生态宜居之城



我市河湖众多,山水风光优美,山水文化历史悠久。自2023年起,我市水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国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县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连续5年在美丽浙江考核中获评优秀市。平阳县入选国家2023-2024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瓯海区、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成果显著,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建设项目进度滞后。部分重点工程因资金、用地等因素,推进缓慢、建设周期长。如瓯江引水工程项目2024年资本金到位率不高,存在停工风险;平阳江西垟平原排涝四期、苍南江西垟平原排涝三期等工程河道内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用地预审、报批困难,影响工程进度。二是河湖生态保护有待加强。河湖“四乱”、污水直排、黑臭水体反复、河道保洁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企事业单位、旧小区旧村、“六小”行业存在合流、混接、错接、偷排等情况,涉及多部门职责交叉。管网建设存在规划不完善、质量不高、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多种污染源治理不到位。部分河湖水质安全隐患大,涉水景观等建设质量有待提升。三是价值转化和文化赋能不足。一些河湖项目建设重“颜值”轻“价值”,在发挥河湖生态优势,发展涉水产业、推动文化传承赋能、发展水上交通和水上运动以及滨水旅游等方面存在欠缺,河湖生态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四是部门治水合力需增强。河湖长制部门协同不够,职责权限界定不清,配合不顺畅,河湖长协调作用难以发挥。幸福河湖建设投资大,地方财政负担重,资金保障能力不足,如市级珊溪水源保护工作机构和预算不完善。

为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补齐短板,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多措并举保障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对准赛道,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和专项债等,对接上级了解申报要求,积极申报项目。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利用前期贷等产品,创新抵押方式,探索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解决融资难题。将治水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捆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维,延展水利产业链条,促进水生态价值转换。二要推动全域水环境质量提升。持续整治河湖“四乱”等共性问题,从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入手,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指导相关县(市、区)编制建设方案,争取入选省建设项目。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完善排雨排污专项规划,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排水口专项整治,治理多种污染源,持续加大力度治理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养殖污染等多种污染源。打造“全域珠琏式”美丽河湖,串联城乡各类美丽景观。三要推动从颜值迈向价值提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乡村振兴助力发展生态农业、涉水产业,布局创新产业载体。对涉水景观进行景区化改造,发展滨水旅游。加强部门协作,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打造幸福河湖新载体,编制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发展水上运动。挖掘航运潜力,打造生态航道,融合水上公交和休闲观光。四要全面提升河湖监管水平。完善“党政领导、河长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河湖长制和属地、部门双领办机制,严格督导考核。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实现河湖水域智慧监管,弥补巡查力量不足。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监督,提升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