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字号
“小阵地”扛起“大担当”
——温州市政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 2025年6月19日,全国政协第194期地方政协委员(干部)培训班在北戴河举行。温州市政协主席施艾珠受邀参加并以“温州市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要刊发。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委员有担当,政协有力量。温州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于2008年开始探索委员工作室建设,通过持续建机制、出标准、抓运行、求实效,有效推动委员履职实起来、联系群众紧起来、民声民意聚起来,成为温州政协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市县两级政协共创建委员工作室202家,工作成效得到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调研温州时充分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强化“三级”共建,让“小阵地”筑起“大舞台”

握指成拳方能聚沙成塔。浙江省三级政协以“全省一盘棋”的思维,构建省市县立体培育链,系统化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一是省级引领推动。浙江省政协在全国政协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创新团结联谊工作方式,于2018年出台《关于创建委员会客厅的意见》,打造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二是市级创新实践。温州市政协坚持把委员工作室建设作为激发委员履职活力的重要载体,形成“创建—运行—管理—考评”的全链条闭环。特别是建立市政协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每个委员工作室都有1名主席会议成员和1个专委会联系,联系主席每年至少参加1次委员工作室活动,专委会要对委员工作室全面指导、全程护航。三是县级“建用”相长。各县(市、区)政协按照省市的部署,一方面赋能助推委员工作室的创设,另一方面建好用活这个凝心聚力的新平台,从瓯江之滨到雁荡山麓,从千年斗城到未来社区,都有委员工作室的精彩亮相,形成了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生动局面。

二、整合“四型”资源,让“小阵地”凸显“大特色”



委员工作室建设由政协主导主推,但不是政协人的“自娱自乐”。我们充分发挥委员的专业、界别、渠道、联系群众等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各型各类委员工作室建设,通过“各美其美”实现“美美与共”。一是基于人才特点的界别型。充分发挥政协界别的专业人才优势,市本级政协30个界别活动组创建了32个委员工作室,实现界别全覆盖。如妇联界别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专业人才,在中国眼谷·眼健康科普馆内创设近视防控委员工作室,累计为7万余名学生提供科普服务、视力筛查,助力守护广大青少年的“美好视界”。二是基于志趣相投的跨界型。鼓励委员根据志趣爱好共同创建委员工作室。如乐清市生态公益政协委员工作室,汇聚了9名跨界别委员组成“绿色联盟”,常态化开展环保宣讲、巡河护河等公益活动,参与的各界人士达5000余人次。三是基于就近服务的区域型。在需求集中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组织若干名委员创建委员工作室,让企业和群众的难题在“最近距离”得到回应。如瑞安市莘塍街道“民呼我应”委员工作室,就近为街道群众办实事,自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300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件。四是基于单位联动的组织型。在委员集中的院校、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位创建委员工作室,充分整合利用单位场地、人员、经费等资源。如温州市暖“新”服务委员工作室,依托总工会资源力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公益服务,促成温州创设“5·28暖新日”、暖“新”10元餐厅等举措,工作成效获得全国总工会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三、明确“五有”标准,让“小阵地”迸发“大能量”

我们从创建之初就明确“五有”要素,认真审核把关,逐一实地考察,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提高一个”。一是有精干的工作团队。从实践看,团队建设对委员工作室起着决定性影响。每个委员工作室的召集人和团队成员都由委员工委审核把关、党组会议集体研究,让履职热情高、群众口碑好、业内影响大的委员团队成为工作室“主心骨”。二是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坚持“一室一主题”,根据工作室成员团队的专业和优势锚定“服务坐标”,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三是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虽然是“小阵地”,也需要群众“找得到、坐得下”的物理空间。我们规定委员工作室要有独立或与其他组织共享的工作场所,以及履职必须的办公设备。四是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建立活动组织、线上运行、联系群众、定期评价等系列制度,并实行工作目标、委员信息、主要职责“三上墙”。如建立线上运行制度,全天候记录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建立定期评价制度,激励大家争先创优。五是有统一的形象标识。统一设计委员工作室名称色调、标识标牌,在醒目位置进行设置和规范,让委员工作室成为群众能清晰感知的“政协地标”。

四、发挥“六促”功能,让“小阵地”展现“大作为”



委员工作室主体在“委员”,关键在“工作”,落脚在“实效”。一是打造促引领的“强磁场”。把委员工作室作为“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重要载体。如鹿城区海外传播委员工作室,打造由50多家海内外媒体、500多名外籍人士组成的国际双语传播矩阵,每年拍摄100多部原创多语种视频节目,传播量超1亿人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打造促建言的“引水渠”。委员工作室距离群众最近,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诉求建议,让群众呼声第一时间转化为“议政清单”。如龙湾区东瓯法律服务委员工作室,设立专门的委员接待室定期安排律师接待,并开设法律维权热线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形成了“优化民企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等多份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三是打造促民生的“服务站”。全面落实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以“委员之能”提“服务之效”。如温州市“同商民生”委员工作室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便民咨询岗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指导等工作,服务人数达1000余人次,王沪宁主席调研温州时就走进该委员工作室详细了解情况,并评价“做得不错、有特色”。四是打造促共富的“暖心港”。以“暖心服务”助推共同富裕。如温州市“助残圆梦”委员工作室依托“星梦前行”共富工坊,创设手语主播、无声咖啡师等多种职位,孵化残疾人主播10名,帮助23名低保残疾人就业,自主创作的助残公益MV《星·梦》被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多家央媒推送,获全国残联理事长肯定。五是打造促发展的“智囊团”。利用委员工作室行业人才集中的优势,为企业纾困支招,为行业发展赋能。如温州市供应链发展服务委员工作室,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收集企业诉求建议,参与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帮助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六是打造促善治的“稳定器”。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如温州市“关爱青少年”委员工作室针对文成县侨乡留守儿童问题,联合社工、志愿者结对跟踪帮扶未成年人、开展关爱活动,促成文成县率浙江之先,出台《未成年人矫治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执法工作指引》,被列为平安浙江20周年优秀成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