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故事
字号
刘拥军:二十年政协路,一颗为民初心


在温州政协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委员,从共青团界别到工会界别,始终秉持“在其位、谋其政”的信念,在二十余年的时光里书写着履职担当,用五十余件提案架起民意桥梁——他就是温州市政协委员刘拥军。


提案里的民生密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年前,刘拥军身边的一位朋友因病逝世。这位朋友临终时“走”得痛苦,这让他深感痛心,为此查询了全市范围内的安宁疗护资源,在走访中发现仅一家医院有试点,并且十张病床只用了两张。“很多人不知道‘安宁疗护’。”为此,刘拥军撰写了《我市安宁疗护服务发展较为缓慢,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的社情民意,获得了时任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推动了全市安宁疗护体系的扩容。现我市已实现县(市、区)安宁疗护全覆盖,有超百家医院开展了相关服务。


在刘拥军看来,好提案要像“绣花针”,扎准社会痛点。几年前的公共自行车“退场”同样凝聚着他的心血。那时随着共享单车兴起,温州国有公共自行车逐渐闲置,站点桩位占用公共空间。针对市区公共自行车名存实亡的问题,他认为:“财政资金不能花在‘僵尸项目’上,国退民进才能盘活资源。”为此他提交的《关于加快市区公共自行车善后处置工作的提案》成为2023年度优秀提案,如今市区的公共自行车桩位已清理完毕。


那些看似“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却关系着民生冷暖。比如,瓯海山水名都小区公交站原名“旸湖”,居民出行报小区名司机却搞不明白,他提案建议更名为“山水名都”,让公交站与小区名统一;公积金提取曾需单位盖章、夫妻异地缴存公积金贷款不能叠加使用,为此他两次提案推动流程简化,让群众少跑腿……“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大事。”他说。


从2003年首次担任市政协委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将自己的每一份提案和被采用的反映社情民意的文章都收藏着。2016年至2021年,他提交的《发展工业4.0是温州智造必由之路的建议》等6份提案连续获得年度优秀提案。正是因为对民生的关切,对生活中普通群众的关注,刘拥军的多份提案对改进社会治理效果显著,连续获得年度优秀提案,他自己也年年获评“履职突出委员”。

时代里的建言者

“政协委员要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刘拥军指着电脑里的提案管理系统说,56份提案(含集体提案)中,既有“‘退二优三’政策助力强城行动”的宏观建议、工业4.0、人才政策等产业建议,也有社会组织培育、建立中小学法律顾问制度等社会建设议题,不少建议已转化为具体政策。今年,他提交的《练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内功 夯实“强城行动”基石的提案》在《温州日报》理论版全文刊发,建议成立城市化管理委员会,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借鉴上海、成都的先进标准等。


在刘拥军的办公室里,他翻开自己1995年发表在报刊上的第一篇文章,泛黄的报纸上印着年轻的笔迹,“那时就想为身边人发声。”从青年到中年,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那份“为民鼓与呼”的初心。


对刘拥军而言,履职之路没有终点,“只要还在这个岗位,就要让每个提案都落地有声。”这或许就是一位政协委员最朴素的心愿,也是他二十余年履职生涯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