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史
字号
温州端午龙舟文化 传承千年的水乡竞渡传奇



温州端午龙舟,一场承载千年历史与民俗的文化盛宴。


今年端午前夕,30多名意大利华侨跨越两万里专程回温划龙舟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面对镜头,他们饱含深情讲述“一定要回来”的原因:“端午赛龙舟的氛围,哪都比不上咱温州!”


载满乡愁的龙舟,划开的不仅是瓯江的碧波,更激荡着千年商港的文化基因。


龙舟赛场上,船上划手们在激昂的鼓声中整齐划桨,动作刚劲有力,船桨挥舞间水花四溅。“划龙船”,从来不只是一项民俗活动,背后流淌着温州龙舟竞渡的深厚文化,滋养着温州人的性格,形成一种“同舟共济、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龙舟文化。

宋代:
龙舟竞渡 桨声不息

温州端午,自古重节。宋时端午,满城欢腾,节味漫溢街巷。


端午节前,温州家家户户便开始为端午做准备。箬叶在水中静静浸泡,而后将糯米精心包裹其中,再用劈开的棕树叶细细捆扎,一只只粽子便初具雏形。这些裹好的粽子,浸入用草木灰调好的水中,浸透后上锅,以文火慢煮,直至米香四溢。菖蒲与艾草被悬挂在门窗之处,以净化空气、驱虫避秽。


此外,温州人还要开展最重要的划龙舟活动。南宋时期,温州城乡每个自然村几乎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龙舟。据明张璁编《嘉靖温州府志》卷1《风俗》引“旧志云: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可知这龙舟竞渡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承载着祈愿与祭祀之意。民众扶老携幼前往观看竞渡,开心嬉闹的孩童手臂上则系着五色线绕成的“长命缕”。


宋代温州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成为众多诗人的创作灵感。


温州知州杨蟠在观看会昌湖竞渡时,写下“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的诗句,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人们观赛的痴迷之态。这里的“西湖”即如今的会昌湖,“争标”便是龙舟竞渡中争夺胜负的关键所在。南宋时期,叶适也留下“一村一船遍一乡,处处旗脚争飞扬”的佳作,将水乡竞渡中充满力与美的画面定格在诗句之中。


然而,激烈的竞争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龙舟翻覆、划手落水溺亡,甚至因竞争引发的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官府不得不对龙舟竞渡采取禁止措施。宋开禧(1205—1207)初,温州知州钱仲彪就因溺亡者众多,上奏请求禁赛。但叶适却认为龙舟竞渡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不宜强行禁止,他在诗中写道:“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道出了对保留民俗活动的殷切期望。

明代:
祈年赛愿 参龙唱福

温州龙舟竞渡,既有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又与民众在平淡生活中渴望宣泄、渴望激情的社会心理相关。水上齐力竞渡,岸上人群一起呐喊呼号、击掌鼓励,这种激情洋溢、具有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深深地根植于老百姓的生活中,代代延续。


明弘冶《温州府志》引旧志载:“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至于诸乡,莫不皆然。”可见此俗在温州历史悠久且颇为盛行。


端午划龙舟活动一般始于农历四月初一,谓“开殿门”。四月初一子时开殿门,从庙里神龛中“请”出香官进行祭拜。香官神为小儿神,喜欢捉弄人。民间谓不安分的后生,称之“香官爷儿”。据说此神一出,非划龙舟不可,否则地方上不吉利。


距端午尚有月余时,人们就开始准备节前工作,诸如借庙号四处筹资、择日修补龙船或新造龙船、请正一教道士开河道、拜太平经等等。


温州城乡龙船大同小异,有在船身绘画龙鳞等复杂图案的,也有只简约几笔的,但每地的龙船各有固定颜色和旗帜。龙船人数一般定为36人,称一槽,俗称“三十六香官”:划者26人,船上管旗1人,后梢2人,唱神1人,司鼓2人,掌锣2人,托香斗2人。俗曰“鼓是令,梢是命”。龙船归来时称“收香”,划龙船结束叫“散河”或“洗巷”“解缆”等,此时要把龙船翻转放置,次日翻正后,抬到庙中保存,需再次祭香官神。


龙船前头执神杖唱神的,称为参龙先生。参龙,是龙舟活动中一种敬祈神灵、表达美好愿望吟唱的曲艺形式,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参龙先生“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若龙船过桥、遇庙,参龙先生就吟唱诸如“瓯水滚滚浪滔滔,鲁班老司造桥高,今日龙船桥下过,百年坚实千年牢”等。一路若有喜事人家,比如造屋、娶亲、中举、头胎生男等,都要设祭点。龙船来时,鞭炮四起,参龙先生唱曲祝贺,以祈求平安富裕。划手可趁此时休息、喝茶、吃点心。送了香金后,将红布系于龙船颈,称“挂红”,以求来年更兴旺。



每年自祭香官神后龙舟开划,俗称“上水”或叫“进河”。上水时,要选择吉时,一般从凌晨开始;生肖不对的人与小孩不能观看。时辰一到,划手们聚集在一起,将龙舟抬入河上,先由参龙先生说词,从庙中请香官神上船,再检点船上人数,以偶数为准,寓好事成双之意,忌讳单数。然后船在庙前来回划三趟,再划至祭点又划三趟,以祈求平安康泰,事事如意。龙舟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结束。


旧时城区汇昌河一带,一到端午整日锣鼓喧天,喊声震地,人们成群结队来看“斗龙”。所谓“斗龙”,就是两只龙船在湖上展开竞赛。明姜准《岐海琐谈》载:“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临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遍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

清代:
彩龙旌旗 热闹非凡

到清代,各朝县志对端午的记载也与叶适记载的南宋风俗基本一致。除了激情澎湃的竞速龙舟,在温州还有另一种龙舟,这就是“彩龙船”或者叫“大龙”,龙船船体庞大,装饰华丽,也被称作“水上台阁”。


清郭钟岳《瓯江小记》中,对水上台阁作了这样的描写:“龙舟竞渡,带水城郭皆有之。温则异于他处,舟须数十人拽缆以行,舟上设秋千,扮剧文,彩旗绣繖,光彩夺目。舟后扮梢婆,一人或二人,以俊童为之。”“彩龙”上有装扮华丽的“梢婆”和“龙太子”,“草龙”上则是赤膊划船的精壮汉子。“草龙”上会置一木雕神像,竞速结束如果得胜,还会在庙里演戏酬神。


水上台阁究竟始于何时,难以查考,从有关文献中可知清中后期至民国之间较为盛行。因此项活动耗资较巨,一般为隔年或年情好时举办,自20世纪30年代初温州举办后,直至2002年由民间集资才得以恢复举办。


竞渡的龙舟和观赏的龙舟,都是温州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阁花船“彩龙”体格“大”而“迟”,竞速龙舟“草龙”则“小”而“速”。温州的龙舟风俗绵延不绝。


清代《东瓯采风小乐府 斗龙舟》中,曾经详细记述了龙舟竞渡中,两舟相触,龙舟倾覆以致斗殴,最后到官府争讼的过程。清孙同元、徐希勉的《永嘉闻见录补遗》中载:“端阳节竞渡龙舟,好事者争先恐后,时有坠足灭顶之祸。官厅虽悬为厉禁,终不能硬众议。”


龙舟竞渡活动在温州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尽管历史上屡遭禁止,却从未真正消失。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温州乡间还存在着奇特的偷盗龙舟风气。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经济条件所限,许多自然村无力打造龙舟,村民便在端午节临近时到邻村偷取。即便各村将龙舟妥善安置在庙宇并派人看守,仍难以抵挡偷舟者的觊觎。

现代:
龙舟精神 时代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革”中,龙舟活动曾被视为“封建迷信”“四旧”,一直在禁止之列。如何使千年习俗得以恢复,安全、文明、健康、有序地开展龙舟竞渡活动,成了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村财力大增,龙舟竞渡迎来了新的生机。如今,村村都拥有多只龙舟,且打破性别限制,男女皆可参赛,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04年4月13日,温州市人民政府通过《温州市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使龙舟竞渡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代。


如今,温州龙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龙舟制作技艺等非遗的保护,推动龙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培养民众对其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高规格赛事,如中华龙舟大赛、世界名校龙舟邀请赛等,吸引国内外队伍参与,提升了温州龙舟的知名度,还促进了文旅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千年盛景,不仅是浪花翻涌的水上竞技,更是一座城市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在温州,这种团结精神早已超越竞技范畴——从早年家庭作坊里邻里互助的制鞋工坊,到如今民企巨头间资源共享的产业联盟,龙舟精神早已内化为温州人守望相助的生存智慧。


守护龙舟文化的根脉,温州正编织起一张立体保护网。在瓯海区的龙舟制作工坊里,老匠人手把手传授榫卯技艺,让百年造船工艺薪火相传;校园里的“龙舟社团”开展船模制作、龙舟操等特色课程,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短视频平台上,“温州龙舟图鉴”系列直播带网友“云游”龙舟文化节,千万点击量背后,是传统文化拥抱数字时代的生动实践。


瓯江号子激荡千年,世界赛场回响今朝。温州龙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鲜活图腾。端午鼓点再起,不仅是一场竞渡,更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焕新与跃升,端午龙舟以永恒的生命力,激荡着温州与中国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