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以高水平建言助推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建言资政谋发展,凝聚共识谱新篇。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环节,先后有17名委员结合自身调研成果上台发言,不仅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金点子”,更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启发。以下为他们的发言摘要。

图片 3.jpg


陈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推动新能源产业出海 扬起千年商港“绿色风帆”


一、多元合作,打造新兴产业全球“策源基地”。加强新能源产业高层次信息交流,通过青科会平台、中德汽车大会温州分论坛等,加强新能源产业信息交流,同时引导新能源与电气等传统产业融合开发新能源辅材及衍生产品。

二、多维营销,亮出温州高端制造“双碳名片”。借鉴义乌新能源专业市场做法,筹建温州新能源产品市场,线上线下集中展示高精特新产品。组团参加意大利MCE等国际新能源展会,推出“温州新能源品牌馆”,政企联合打造区域产业共享品牌。充分利用华商华侨资源支撑海外营销网络,如发展华侨海外仓二手车展示、销售等服务,带动零部件、维修服务出口,构建新能源汽车出口产业链。将懂新能源技术、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有外贸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纳入人才政策体系。

三、多样渠道,开启千年商港出海“绿色征程”。海路运输上,沟通协调新能源货源组织,加稳加密温州越泰线等货源较为稳定的近洋航线。优先争取欧洲直航航线,在直航航线开通前,鼓励企业走温州港-宁波港内支线,引导腹地企业货物集聚温州港,做大温州港业务量,为下一步开辟直航航线打好基础。铁路运输上,摸排企业需求,向上争取运力,开通中欧班列“温州新能源号”专列。优先支持新能源企业开展海关AEO高级认证。


图片 2.jpg


沈贤(温医大附属一医党委书记):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提升应对重大疫情能力


一、着力完善“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工作协作机制。探索推进医疗和疾控机构间的业务融合、队伍融合和资源融合,数字赋能患者健康管理和信息联通,建立快速灵敏的分级应急响应和预警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切实发挥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作用,重视综合性医院系统防疫功能规划,提升发热门诊传染病接诊能力和硬件配备。加强后备定点医院建设,打造“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试点,织牢织密基层社区公共卫生网底,逐步形成医院、疾控和社区的管理闭环。

二、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养老等服务链条有机整合,加快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基层全科医生、县级专科医生、区域专家团队三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社区居民慢病管理平台,推进基层慢病管理分级诊疗服务。

三、着力打造“全链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智力资源优势,联合疾控等公共卫生机构搭建平台,筹建我市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研究院,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为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供决策支持。探索培养临床、预防、管理一体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加强流调人员“民兵制”培训演练,确保战时可用。


图片 4.jpg


赵珊珊(市机关事务局节能与公车管理处副处长):

放大央视春戏晚国潮效应 擦亮温州“南戏故里”金名片


一、规划戏旅融合,让戏曲“活起来”。 通过实体的传统戏曲文化展示,将戏曲独特的韵味融入“温州山水、瓯越文化、世界温州”,实现传统与现代、戏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好戏曲文化旅游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盘活现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二、完善传承体系,让戏曲“传起来”。加强与宣传、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合力规划传承体系。深化温州瓯剧院等剧团与高校合作办学内涵,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遴选一批优秀、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定期向老艺术家学习。鼓励多种形式推动戏曲协会等社团建设,设立温州市业余戏曲考级机制。

三、开拓传播渠道,让戏曲“火起来”。加紧对戏曲传承人和专家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和保护传统戏曲珍贵史料。通过政府统筹将古今优秀剧目以及新的动态,规整到戏曲数据云平台上。加强剧场和广电、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戏曲传播阵地建设。通过选取温州新生代戏曲传承人,效仿游戏曲目《神女劈观》等做法,融入流行音乐、动漫等元素,在抖音、B站等大众媒体上传播。

四、纳入非遗项目,让戏曲“富起来”。以南戏故里为牵引,推进百工之乡、歌舞之都、鞋服之城等多张名片比肩融合发展。以“剧驻温州”文艺村为载体,深入挖掘乡村戏曲文化资源。


图片 6.jpg


叶辑松(市水利局建设处处长):

加快建设 加强管理 提升城乡水资源整体保障能力


一、积极拓源,做好蓄水引水文章。抓紧新建一批,加快推进瓯江引水工程,抓紧开发建设楠溪江流域重大水源工程,尽快开工建设乐清银溪水库、瑞安六科水库、平阳岳溪水库;改造一批,积极挖掘蓄水供水潜力,对永嘉金溪水库、文成高一电等原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研究“电改水”功能调整;谋划一批水源工程,积极对接浙东水资源通道,谋划温州支线工程,为全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夯实基础。

二、互联互济,做好配水补水文章。以“全域成网、南北共济,多源互补、丰枯互调”为目标,打造安全可靠的温州水网。加快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文成西北部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工程、洞头陆域引调水工程;畅通应急通道,加快实施市区向永嘉应急供水通道,拓展珊溪水库南向通道,实施平苍引水北山泵站扩容改造应急工程;切实提升海岛和农村供水等薄弱环节的保障能力。

三、严格管理,做好用水管水文章。优化用水结构,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分质供水和再生水利用。强化刚性约束,巩固提升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推进水资源提能增效改革,实现全市主要水源统一管理,形成水网工程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补偿,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应急供水保障调度。


图片 5.jpg


严晓鹏(温州肯恩大学党委副书记):

扎实推进肯恩特色小镇建设 助力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社区建设。推动校地合作,以大学为中心开展小镇规划。以温州肯恩大学为核心,建设覆盖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国际化终身教育体系,突出肯恩特色小镇的教育特点。推动校校合作,以大学为中心布局基础教育。推动校企合作,以大学为智库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指导,使小镇成为温州各类企业的国际交流中心和展示平台。

二、积极打造国际化休闲旅游小镇。构建以“旅游+文化体验”为特色的迷你世博园,建设美食街和咖啡街,吸引来自各国的本地侨胞在小镇开设餐馆,汇聚世界各地美食,让国内群众不出国门即可体验异国情调;吸引社会资本兴建欧美风情的花园洋房和国际住宅区、疗养院,并引进国际化医疗保健机构或分支机构;建设配套商业综合体,集聚区域人气;支持学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集聚各类创意型、高级咨询人才,建设创新社区。

三、积极打造中外合作交流重要平台。支持在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用以开展各类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支持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世界青年科学家村,为学校教师学术交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硬件条件;支持肯恩特色小镇建设侨界干部培训基地,为国内侨务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AA5I5918_1.JPG


王庆来(温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

强人才夯基层兴产业 助推温州中医药强市建设


一、创新优化政策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院校培养主阵地,谋划建设温州中医药学院(大学),支持市级中医机构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同质化附属医院管理。设立温州市名中医研究院,建立健全师承教育及名中医培养机制。优化政策机制,优化政策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招引与培育激励机制,扩大基层招聘、定向委培等举措,加快补齐人才缺口。

二、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将此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全市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和帮扶,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中医适宜技术及西学中培训基地,加强对基层医师及非中医类别医师培训。

三、培育特色制剂产业,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温郁金等温六味”主导品种、大宗品种种植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打造温州“道地药材”“道地药园”“浙东南药谷”等品牌。扩大中药企业规模,引进中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温产中药”知名品牌。。有效引导知名老中医将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或特色制剂,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图片 8.jpg


刘彬青(浙江婆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培育发展温州乡村特色产业电商 铺出农村共富路


一、政府“指路”,提升乡村特色产业供应链。加大乡村产业土地保障,优化县域统筹布局,打造好用、实用、配套共享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电商园区。加快乡村产业标准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品标准和追溯标准的制定出台。加强乡村产业公共服务,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企业“筑路”,乘势补足产业供给短板。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势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精特新技术企业,孵化“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提升供应链把控能力。创新多元主体合作势能,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共同体发展机制。提升数字科技应用势能,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特色产业中的应用。

三、电商“畅路”,解除线上销售破圈困局。强化电商技术支撑,招引电商服务团队,提供农产品一站式上架服务。开展农播队伍培训,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搭建共享直播间,着力培养电商“新农人”。开展电商扶持活动,导入官方流量扶持。

四、要素“养路”,加码乡村电商发展动力。吸引直播人才带货温州“土特产”,对其提供人才津贴和职称评定渠道。出台金融扶持政策,成立专业农投基金,并通过农业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银行业的信贷资金介入农产品电商。建立农业产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监管保障机制。


AA5I6014_1.JPG


缪心毫(温州大学期刊社社长):

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 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一、发挥本土传统产业优势,完善新能源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本土传统优势产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深耕电机电控、充电设备、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鼓励本土领军企业对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和引进,打造新能源“链主”企业,协同形成结构完整、高效合作的“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产业链体系。

二、完善新能源人才政策,加强要素供给保障。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招引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强化校企合作培养,依托温州大学建立温州市新能源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定向培养新能源产业实用型人才。完善新能源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对新能源产业用地直接配置用地计划指标或优先调剂相应用地指标。优化新能源能耗抵扣与能耗总量考核政策,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能耗指标需求。

三、拓宽新能源消纳渠道,激发新能源消费市场。完善新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新能源消费促进政策,鼓励各类电力用户购买新能源电力及新能源电力制造产品。试点探索配额制的强制绿电交易模式,实施新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有序开展新能源替代行动,有效实施工业碳效码场景应用和碳效综合评价,推动新能源分行业、分领域应用。


AA5I6062_1.JPG


南品仁(温州市侨联主席  ):

以“侨”架“桥” 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叠加政策效应强化支撑。用好用足用活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温州综合保税区等政策红利为华商华侨回国提供保障,同时用好华侨资源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二、发挥载体作用加强合作。抓住世界华人华侨创业创新论坛(暂名)和世界温州人大会(二十周年)举办的契机,依托侨贸小镇、全球贸易港等平台,借助义新欧班列、空港海港等国际供应链,打造一批世界温商回归优质平台,举办国际巡回的“侨二代”“侨三代”创新创业活动,为温企开拓国际市场牵线搭桥。

三、加大引智力度集聚人才。瞄准温州“5+5+N”产业体系,链接海外各类人才,以青科会为平台,积极引导华侨和海归参与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全球留学青年创业抢位赛等活动,推动项目回归、智力回归。

四、整合资源要素做大海外仓。有效整合利用华侨的海外仓资源,打通海外仓联盟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对称链条。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进出口企业与海外仓网络全面衔接。引导温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模式。

五、提升服务能力赢取侨心。打造“侨立方”综合平台,打通“大侨务”板块联动机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助力实施华侨兴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等工程,推动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AA5I6111.JPG


卢明东(温医大附属二医国合处副处长):

积极打造全国生物医药科创高地 推动温州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招引研发生产型领军企业为导向,加快推进百亿级产业集群。紧盯创新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等领域,招引华润、国药等头部央企合作落地,鼓励中小型生物医药公司与龙头公司联盟合作,切实推动以眼健康和创新药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突破百亿元。

二、立足温州生物医药科研优势,聚焦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产业区域。聚焦眼科、脑神经系统、组织修复与再生等领域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的医药品种和新型生物材料,加大研发力度。重点发展具有专业特长、相对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领域。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快形成产业聚集。加强空间保障,推动眼谷科创园区尽快投用。推进医药平台建设,为生物医药产业从创新研发、临床试验、注册生产和销售流通全周期提供必要支撑。加强资本保障,组建政府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加强政策保障,提高产业基金的容错率指标、设置尽职免责条款等。

四、强化临床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研究型医院和病房建设,加快生物样本库、电子病历、临床研究数据等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建立温州市伦理委员会协作审查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审查结果互认制度。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将项目、人才、成果、设备等信息推送给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AA5I6140_1.JPG


陈坚磊(浙江欣华园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强化产业的链内合作链际交流 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一、聚焦合理布局,实施“创链”工程。深入实施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充分发挥“链长”“链主”聚合带动效应,开展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活动,深化集群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粘合能力,并对每条产业链重点选育1-2家头部企业,属地政府在技改、土地、人才、创新、融资等资源要素保障上实施个性化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品牌链,形成“梯级培育、分类发展、递次推进”的品牌发展势头。

二、聚焦交流合作,实施“壮链”工程。出台相关惠企政策,鼓励链内、链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交流和合作,构筑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链、强链、补链的市场机制,强化关键环节、领域、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战新企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

三、聚焦资源统筹,实施“护链”工程。要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为契机,编制工业用地规划,大力拓展工业用地供地。建立温州产业链会员线上资源库。加快打造统一的产业链线上模板,帮助企业增强供需交流、达成合作。深化两大万亿产业百场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有机整合产业电商、金融、集群,支持建设“设计+营销”个性化定制平台。


AA5I6194_1.JPG


叶绿绿(龙湾区编办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主任):

持续优化社区康养服务 助力打造幸福颐养之城


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盘活各类闲置国有资产,通过公益租赁、合作共建等方式,探索将使用权转移属地社区。加快社区适老化改造,推动坡道、电梯、扶手等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结合“共享社·幸福里”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家门口护理站、健康智慧站等设施建设。

二、搭建供需服务平台。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赋能,有效链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和老年人养老需求,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延伸。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利用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医疗技术。探索搭建社区智慧养老平台,解决老人个性化服务需求。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温州本地医学院校,培养新型医养结合人才,加快医疗人才和养老工作人员的互联互通。加大老年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社区养老机构实习或工作。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细化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收费方式和运营监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营养老项目,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协调联动机制。


AA5I6274_1.JPG


苏立坤(民进温州市委会调研委主任):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推进“浙南鱼仓”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统筹规划,完善产业链条。由市政府领导牵头,成立我市海洋牧场工作领导小组,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针对我市海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产业基础等特点,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组建海洋牧场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课题攻关,为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从顶层设计、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快打造多功能、集群式海洋牧场产业链,推动现代化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完善。

二、加强政策扶持,吸引民资参与。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管理办法》和《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规定,并修订相关涉农政策,为海洋牧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对现有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鼓励以租赁或者出让的方式,引入民营企业或村集体公司投资运营,推动休闲渔业、渔家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拓宽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营的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

三、加深产业融合,突破海域限制。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方式拓展海洋牧场与其它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外海资源再建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再造一个百亿级的高质量、多元化渔业产业。充分利用海域布局建设一批大型风电+海洋牧场产业,支持海洋牧场企业与风电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通过风电发展带动海洋牧场的休闲渔业、生态养殖等融合发展。


AA5I6303_1.JPG


蒲彩林(温州市四川商会会长):

优化农产品供应体系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完善全市乡村振兴数字化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完善乡村振兴数字化系统,打通相应部门的条块数据,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机制,形成社会各界信息共享共用共帮扶的格局。

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把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起来,研发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搭建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系统工程。支持乡镇街道建立快检室,免费对农副产品快速初检。加快构建数字化建设,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做好农产品从小散农户田间收购、产品抽检、提供检测报告到集成配送运输等整个环节服务工作。

四、加大对企业共建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参与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帮助企业整合担保资源。引导金融部门推广农业龙头贷等专项产品,等专项产品,加大对企业共建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加强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和培育高素质农村职业经理人,推进产业相近或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几个村抱团共同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就业岗位进一步向本地农民倾斜。


AA5I6334_1.JPG


南航(温州市知联会副秘书长):

开发古港遗址 助力“一带一路”


一、串连沿江海坛山、江心屿,开设海丝城市博物馆。集纳周边海丝景点,整体打造成海丝城市风貌区,产生合力效应。设立海神庙景观,将江心屿双塔申报全国文保,恢复夜晚的燃灯照明功能。风貌区可以向东西延伸到沿江诸多古码头,向北岸延伸到永嘉罗浮、乐清琯头等古渡口。开设海丝城市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相呼应,把现有的温州近代开埠史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设为分馆,全面展出温州港口史、外贸史、华侨史与发掘现场的各类器物。

二、发掘现场做好整体规划,选取精华遗存重点保护。采用声光电技术修复观赏性大的遗存,重现海丝城市的宋元风貌。将瓮城体两侧城墙一起展露,呈现军事堡垒特色,共同构成完整的建筑景观;挖出水门配套河道并蓄水,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在码头与沉船体旁展出仿制的完整版沉船,体现商港贸易特色。拱辰门作为古城北大门、“北埠”入城第一关,建议重建。

三、风貌区里植入海丝诗文,形成海丝文化长廊。精选温籍海丝诗文,以多种形式展示在沿江地带的健身步道、标牌宣传栏、显示屏等处,形成海丝文化长廊,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千年商港既有颜值美,又有内涵美,提升温州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为“一带一路”与中国海丝申遗贡献温州力量。


AA5I6415_1.JPG


黄子龙(江南控股集团董事长):

加强蓝领阶层培育 打造新时代工匠大市


一、重视蓝领人才培养工作,提升蓝领社会形象地位。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人才培养政策,选拔我市制造业中优秀的蓝领人才,纳入人才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可建立技能职称体系,优化职称上升通道;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蓝领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设立市年度十大工匠评选,树立“蓝领楷模”的榜样力量,为培养蓝领工匠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蓝领队伍整体水平。校企合作需要观念突破,双方要增加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需求,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推进技能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同推动和制定蓝领人才的人生规划,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开放性实践性教学,企业高级技师可以到院校授课,在校学生可以到对口企业实习,努力培养一批毕业即能胜任岗位的蓝领人才;加强校企联盟,动态优化院校专业设置,为企业储备人才。

三、制定蓝领人才培养规划,打造工匠大市实现共富未来。制定《温州蓝领人才培养规划》,推进我市蓝领人才专业化、市场化和本地化。组织闲散和失业人员技能再教育,促进形成以技能劳动力为主体的蓝领阶层。可借鉴发达国家培育蓝领阶层经验,打造一批高职名校,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并加以宣传。


AA5I6453_1.JPG


麻显士(温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 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


一、进一步夯实宗教中国化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大宗教一样,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进一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创建,学术界与宗教界要进行深入研究,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在宗教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更加丰富的宗教中国化思想理论,并进一步转化为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二、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教义教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宗教教职人员中华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宗教经典和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加大对教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培养出市级“双通人才”(精通经典教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具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推进宗教仪式、建筑、艺术的中国化。有关部门要在宗教建筑领域出台标准,如宗教场所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宗教建筑的设计建议等。同时,推进宗教仪式、宗教艺术的中国化,加大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