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政
字号
线上线下共商乡村振兴
市政协今年首场“请你来协商”活动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在瓯越大地得以“重现”——一座廊桥,一眼温泉,一条矴步,将散落的“盆景”变“风景”,勾连出泰顺廊桥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独特的文化底蕴;依托山水田园等生态基底,错落分布天井垟河道景观带、艾米生态智能稻田等一批景观,瑞安曹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点……



乡村振兴,示范“带”动。5月29日,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四十九次主席会议暨首场“请你来协商”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个个观点的交锋,汇聚成一股强大合力:以政协力量和智慧,助推示范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样本。市政府副市长娄绍光参加会议。

5年建成109条示范带
“带”动温州开启发展新模式

吾心归处是吾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2018年,我市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市布局建设109条示范带,把原有的散落在乡村的精品和亮点串点成线,勾勒出温州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目标已定、任务已明,我市迅速挂出温州版乡村振兴“作战图”——示范带建设实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领办制,明确职责、挂钩考绩。同时,还制定出台《温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标准》,明确示范带建设要符合特色主题、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增收稳定、改革创新等7个方面共47个指标要求。


一带一规划、一带一主题、一带一重点……如今,全市109条示范带均已完成规划编制,已建成示范带51条,包括龙湾瑶溪休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瓯海“醉美泽雅·古韵纸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文成畲乡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等。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开来,成为示范“带”动温州开启发展新模式的一枚枚生动注脚。


“但是,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仍处于迈脚起步阶段,‘带’虽然已成雏形,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破解。”今年4月,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他们发现示范带建设存在“带状感”不强、智慧建设有待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引导扶持、惠企富民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道道都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必答题”。

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
助力产业发展走出新路子

“我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


“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围绕规划做好产业布局。”
……

协商现场,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抛出一个个“金点子”。


产业兴则百业兴。市政协常委李星涛把目光聚焦在“产业”二字上:“示范带不能只是把几个点机械地串联起来,而是需要有产业支撑。因此,我们要首先解决产业问题。”他给出了两条“参考路径”,一条是促进农村农业增量提质,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态农业和精细加工农业,另一条是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尤其是开展农旅、森林康养等。


他的这一观点,与市政协委员王孔群不谋而合。“乡村有产业,农民特别是留守农民才能有就业,增收才有门路。”他认为,在谋划大产业大项目的同时,也要对乡村小产业项目高看一眼,对乡村生产主体厚爱三分。


针对示范带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问题,市政协委员林芬芳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她认为示范带建设要拉高标杆,以新基建带动老基建,及时提档升级。“优先在示范带区域建设新型设施,如5G设施、无线数据接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实现城乡同步。”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干,也要真金白银投。市政协委员方胜浩建议通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更多的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民倾斜。市政协委员朱圣潮则认为,要在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发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经营团队和模式,发挥好“资本+技术+产业”的叠加效应。


更多的声音来自会场外。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次协商还创新采用场外采访的发言形式,9位场外代表“远程”参与讨论。洞头区北岙街道大长坑村书记张孚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通过光伏发电、引进大学生创业多肉园这两个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联建房建设,让村民安居乐业。”乐清市慢方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丙军则认为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

以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
共同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会场内外频传“好声音”,但无论哪种声音,总绕不开一个主题——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共同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示范带建设为推动我市“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下一步将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通过搭建产业大平台、扶持产业新业态、培育龙头企业和带头人、抓区域品牌创建等,加快建设剩余58条拟建示范带。“示范带上集聚各类优势资源,我们将做大做强做优标志性项目,不断提升示范带品质和活动,发挥示范带对周边区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市政府相关人员表示,示范带建设将各种资源、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互为补充、互相支撑,不仅是打造一条内容丰富、能让人长久停留的风景线,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链。接下来,市政府将认真吸纳政协协商意见,加大力度推动示范带建设,向全国推广乡村振兴的温州方案、温州经验。



市政协主席陈作荣在会上强调出,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差距、补短板,注重创建标准,做好落实落地文章。强化规划引领、示范引路,注重顶层设计,做好有序推进文章。紧抓主导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撬动、区域品牌驱动、农旅项目联动,注重产业支撑,做好强村富民文章。聚焦人居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注重环境提升,做好美化优化文章。解决资源、资本、人才、管理等问题,注重要素保障,做好增强动能文章,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会后,市政协梳理形成协商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修订相关规划,解决规划制约示范带建设问题”“加大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升级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等,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市政协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强化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助力把示范带打造成“三农”发展的新高地、新标杆,使其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



示范带也要成为产业带

市政协常委、原野农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星涛


一、示范带要成产业带


示范带不能只是把几个点机械的串联起来就成一条线,需要有产业的支撑,要首先解决产业的问题。一是促进农村农业增量提质,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态农业和精细加工农业;二是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尤其是开展农旅、森林康业等。
二、项目要市场化运作


一个产业项目的好坏和成败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的。工商资本有逐利的天然属性,只有盈利了才会继续投资,持续经营,扩大生产,吸纳劳动力尤其是为农民解决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促进三农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方面应开展更多有益的探索。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而应同时给工商资本提供舞台。


三、推进农村用地改革


产业兴旺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这个关键要素必须保障到位。一是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职能作用,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二是要充分集中整合土地资源。除耕地外,农村还有很多非农地,尤其是建设用地,有不少处于闲置状态,整合这些土地资源才是突破之道。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房能合理流转,并实现市场化交易,大量工商资本必然会进入乡村这片价值洼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加大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升级

市政协委员、永嘉楠溪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  林芬芳


目前示范带建设相关进度未能平衡跟进,跟乡村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步调跟不上;二是公共服务少;三是规划制约多。


为此建议:


一、抓实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要写好“交通设施文章”,打通经济命脉,让人进得来出得去,让物资运得进来产品拉得出去。要写好“服务设施文章”,让人留得住玩得够,激发消费热情。完善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让群众在乡村也能享受和城镇一样的公共服务。


二、带动新型设施,实现城乡同步。示范带建设要拉高标杆,新基建带动老基建,及时提档升级。优先在示范带区域建设新型设施,如5G设施、无线数据接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小城镇综合整治等重点环境提升工作,深化美丽乡村样板村、景区村等活动创建,打造精品乡村。


三、政策扶持优先,均衡发展规划。结合乡村发展和村民风俗实际,做好示范带内新基建均衡发展规划,积极调整政策,列出项目清单,突破示范带上位规划困难,助推新基建的落地生根。对具有上位规划制约的区域,在项目落地之前就要详查清楚:明确能否调整,做好是和否的选择题,让工商资本就示范带建设有项目可以落地落实选择。



示范带建设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市政协委员、温州润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孔群


一是要转变乡村产业发展的理念,注重大小产业和谐发展。乡村有产业,农民特别是留守农民才能有就业,增收才有门路。中央提出重视小农户的发展,带动的主力军应该就是这些乡村产业的经营主体。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谋划大产业大项目的同时,对乡村小产业项目要高看一眼,对乡村生产主体要厚爱三分。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做稳做优做强。


二是要精心培育农业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像抓工业品牌一样,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启动农产品品质品牌提升工程,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大培育乡村振兴示范带中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瓯越鲜风”要和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农产品品牌打造进行有效对接,在全市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上首先打响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要下决心激活乡村产业用地政策。建议政府在倾斜农村用地保障的前提下,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以中央部署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想办法,出实招,搞试点,为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走出一条好路子。对农村农业原有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所需的生产设施、融合发展用地,在按照农用地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勇于探索,每年要安排专项建设用地指标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的需求,确保乡村产业项目落地。



示范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市政协委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地合作处副处长  朱圣潮


存在的问题:1、缺乏产业支撑。一些示范带(如山水雁楠、红都绿野等)侧重于旅游经营而轻产业布局,比较注重各种景观节点的建设。


对策建议:要切实做好各示范带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围绕规划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规划要立足农业生产这个根本,要具备能唤醒农民主体意识的影响力,与广大农民同振共频,依靠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积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和形成规模效应,在机制体制、土地、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上补强短板,把示范带的产业做成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不要把示范带建设等同于旅游精品带建设,低水平的乡村旅游是本末倒置的短期行为。


存在的问题:2、融合度不够。首先是许多的示范带没有做到一二三产真正的融合发展。一些示范带还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深加工及开发应用还很不足;千篇一律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做成了一锤子买卖等。其次是示范带的“三生融合”还很不到位。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的关系没有理顺,农业生产边缘化,农村生态城市化,农民生活简单化,导致“三农”的“三生”相互脱节,使示范带有其形无其型。


对策建议:示范带建设首先要抓好农业生产,要在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发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经营团队和模式,真正发挥好“资本+技术+产业”的叠加效应。产业既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也要有现代智慧农业的元素,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以种养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示范带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一二三产形成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坚持农村本色,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再是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



把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市政协委员、浙江省大地生态景观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胜浩


一、我市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小农经济有机衔接的问题不容忽视。现在由于建设村镇的需要,大量土地搞建设,人均耕地远远不足,因此农村农民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


二、在振兴乡村中我市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提升农民能力素质,并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农民,采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技能培养、法律咨询、市场营销等之类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把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三、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温州市级示范性“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已成长为我市各地乡村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努力开展多样服务,促进市场有效对接。要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解决好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办不到、办不了的问题。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协同合作,搭建合作服务、利益共赢的服务共同体。


五、加强开拓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搭建平台,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模式,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六、通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更多的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民倾斜。创新服务于农民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保险服务。加大改革力度,盘活农民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等财产权利,有效提升农民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