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凝心聚力 共绘蓝图
——市政协委员聚焦“强城行动”建言献策
编者按:市两会前夕召开的全市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将一幅“强城”愿景图徐徐铺就于瓯越大地。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在委员访谈中,大家都纷纷围绕“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就强聚合、强经济、强循环、强品质、强功能、强文化等话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充分彰显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本期整理并摘要刊登其中部分讨论发言或访谈内容。


强聚合 优化城市空间


去年以来,温州全面推进“都市振兴”,高标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城市风貌品质,迎来了许多“高光时刻”。温州将要打造什么样的中心城区?“强城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将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温州大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撑起中心城区这个“主心骨”。

“合理空间布局,用好数字科技打造瓯江新城。”市政协委员、温州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项志峰围绕瓯江新城,建议可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为城市风貌塑造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平台支持,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落地绿色建筑、数字化建筑,真正实现节能环保,提高建筑效率;同时在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和建筑上运用三维动画和AR技术,展示地域和时代特色。“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做到城市总体风貌管控有手段,特色风貌塑造有途径。


针对老城区的优势和短板,也有不少委员提出真知灼见。市政协委员,温州方晨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方晨光建议在老城区加大公园建设力度,打造公园城市,增强老城区的人气和活力;充分利用老城区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将瓯越文化、海丝文化、戏曲文化等植入城市建设发展,并常态化组织有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地标真正成为城市文化载体;加强地下各类管网的顶层规划,大力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后续运维管理的体制机制。


围绕中心城区和县区一体化发展,洞头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委员戴冕建议加大力度全面推进“乐瓯洞”的一体化进,以乐清和瓯江口的产业优势带动整个片区做大做强。“洞头‘海上花园’想要名副其实建成,除了凭借城市精美以外,产业也需做大做强。作为人口和经济的‘小区’,洞头想要发展离不开‘一体化’。”



强经济 振兴城市经济

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什么?新引擎是什么?要如何振兴?这些话题是今年两会现场最被热议的几个问题。按照“强城行动”,到“十四五”末,温州要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打造成为一个“双万”城市,这也要求温州的经济“引擎”要有持久的动力。


市政协委员、温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邵和助认为,“强城行动”为温州实施产业创新行动树立了新目标,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借此契机有所行动。“建议建设若干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带动创新要素集聚;引进若干骨干新材料相关企业,以带动上下游产业要素;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城强,首要的是城市经济强。”市政协委员、天津亿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严立淼说,一定要继续写好城市经济这篇文章,在推动“一港五谷”建设上,他建议一谷一主抓领导、一专项规划、一配套政策、一责任专班、一产业基金,以更大的力度去推动,争取早出成效、快出成效、大出成效。


市政协委员,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项奕豪提出,推进强城行动,要做强新能源“链”上文章”。他建议优化营商环境补齐源头短板,强化产业创新,探索转型路径,激活人才“内动力”,实现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进而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力争形成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几年,我市全力打造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助推产业发展,其发挥的作用在相应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如何进一步挖掘高能级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中的潜能。市政协委员、浙江华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介梁提出了摸清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与高能级创新平台相配套的政策框架等建议。


强循环 畅通城市枢纽

近年来,温州的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温州的城市框架也得以进一步扩展。强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温州来说,交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落实交通强市战略,助推强城行动”被列入了今年的重点协商议题。


“陈作荣主席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围绕交通强市战略落实协商工作,这为我们今年的履职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王晓岚围绕强交通话题,建议加快“5321”高铁时空圈建设步伐,确保杭温高铁2024年建成通车,尽快开工温福高铁,谋划九上温高铁;完善货运铁路集疏运通道,推动温州地区货运铁路通道互联互通,促进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加速城市轨道交通成网。


市政协委员、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列茅从交通基础合适投资方面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对于通道能力强、收益好的交通项目,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由市级平台主导投资建设运营;通过强化前期规模管控,合理确定桥隧比、枢纽互通间距、互通连接线规模等,想方设法降低项目投资成本;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对于符合建设条件的互通、隧道、边坡、收费站、服务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探索实施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增加高速公路项目投资效益。


作为“千年商港”的温州,港口一直是温州发展的重要资源。针对目前温州港存在的发展问题,市政协委员、温州诚达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雅谷提出了优化土地、港口岸线资源配置,制定政策引导港产关联互动、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是建立项目储备制及港口项目协调机制,并引导国有资金进入基础配套项目,民营资金进入经营项目等建议。

强品质 提升城市气质

城市的品质决定了城市的气质。如何有效提升城市品质,让温州如何向着群众心中的理想城区前进?“强城行动”提出“强城、兴村、融合”一体推进,现代化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建设体系加快构建,打造“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山水公园城市。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纵观全国其他先进城市,在打造品质之城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云碧建议打造国际化示范街区,助力城市品质提升。“调研深圳、广州等城市国际化街区建设实践探索,谋划编制《温州市国际化街区规划布局与建设指引》;提升公共服务,积极营造国际化双语环境;营造国际化宜居环境,针对不同街区集聚人群对象的不同特点,引进餐饮、文化、运动等多元休闲娱乐配套多方要素进驻国际化街区。”


市政协委员、温州瑞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赛珍认为,温州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机遇,以品质提升行动,精雕城市品质。她建议加快构建现代化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建设体系,围绕城市更新试点对温州市区及各区县原有的河涌水系、古街、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出台详细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政策,依托温州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大美+”的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让古街、古镇不仅“保下来”,更要“活起来”。


公共空间的打造度对提升城市品质同样至关重要。对此,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图书馆业务办公室主任毛薇洁建议持续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链”的温州实践,如大力发展嵌入式空间场景,把公共服务元素嵌入已经有的空间场地;打造一批集公共阅读、艺术分享、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休闲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

强功能 完善城市服务

城市功能完不完善?城市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同时也考验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人才、教育、医疗、生育、养老等民生是构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基石。“强城行动”将“强功能”“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作为任务目标之一。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城市是温州目前正在全力创建的“金名片”。市政协委员、温州肯恩大学语言中心助理主任何晓璐从营造社会音乐文化氛围角度建言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儿童专享型、共享型两型空间,融入音乐相关设施复合设置,面向儿童开放公共艺术表演场馆;学校在基建规划时布局增添音乐教育设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儿童音乐服务;联动各类社会音乐文化人才,丰富学校音乐课程内容;定期组织儿童音乐乐团排练等儿童音乐实践活动,邀请高校音乐专业教授进行指导。”


杭州亚运会的召开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温州也加大了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去年温州利用边角地改造了一批体育设施,丰富了老百姓锻炼的渠道。发展到目前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市政协委员、民盟温州市委会委员陈坚磊建立加强政府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监督和引导;出台边角地利用通用导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和路径;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招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空间开发运营。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储备力量,如何实现青年与城市更精准“双向奔赴”?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葛利云建议数字生态引领“低成本创业 高品质生活”,让青年创业不在面临资金难、审批难等问题。他建议系统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有效促进青年与城市协同共进,“以投促招、以招引投”;借助创新研究院和大企业,建立青年创业实训体系;在数字产业孵化、人才培育方面,为年轻的创业者提供最新风口、最优质的创业项目。

强文化 展现城市魅力

千年瓯越传统文化,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精神,“国字号”文化金名片众多……温州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有效保护、传承文化,擦亮焕新千年斗城风貌,充分彰显“海丝名城”魅力?


“‘九斗山’是温州城的根脉,是需要迫切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历史。”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人事科科长杨静远建议出台“九斗山”历史遗迹保护和开发方案;建设和开放灵官山成为城市公园,勘定黄土山和仁王山位置,建设遗址公园或至少树碑立传;在所有“九斗山”都设立碑记,形式规格统一,可以作为市民或游客进行打卡之地。


市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陈瑞赞建议以文化地标推进“强城行动”,激活温州城市之魂,建设“千年斗城”。“梳理好‘斗城’区域的历史文化肌理,在‘九山斗城’的固有格局上植入文化品牌;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注重模式创新,打造展现温州近代发展的文化地标;改造、建设呈现具体文化内涵的文化场馆,场馆运营管理实现多样化,提高使用率和活跃度。”


承办杭州亚运会龙舟赛事为温州的龙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市政协委员、温州金昌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武建议融合温州人精神,助力打造“世界龙舟名城”。“依托利用现有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将龙舟精神与温州人精神融合宣传。”


对于温州而言,南戏是一张极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也是讲好“温州故事”的绝佳载体。对此,市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教科文专委会委员赵珊珊建议打造温州历史文化“中轴线”,推出形式各异的“戏曲+”表演形式,积极委培后备人才,研创输出经典代表性作品,以“戏从温州来”经典南戏全国巡演为基础,将活动延伸到全世界核心城市群,同时研发能戳中海外“Z世代”“味蕾”的文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