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有时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主持人:很多朋友会感慨现在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其实在我们这种年文化的背后,就有着相当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怎么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的传承发扬,让我们的春节过得越来越有年味,是我们想要和大家一同来聚焦探讨的。
季海波:我小时候住在山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有压岁钱。这个压岁钱,父母总是要去换新的钱,所以年的感觉,给我们就是一切有新的味道。
施小琴:过年亲人团聚,就是一种亲情互动的一种表达,也是对美好新一年开始的向往。
金文平:我觉得最大的体现在一个字就是“忙”,大人忙、小孩忙,本土的人忙,外地的客人也忙,有的忙着回去,有的忙着回来,尤其是越到年底的时候,感觉到这忙的气息越来越浓。
张潇:在自己工作创业之后的感觉,是终于又过去一年,所以我觉得年这东西,可能在我这边的关键词是叫“新的篇章”。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有不同的节点,那每一年就是一个节点。
郑秋子:我对过年的感觉就是热闹,因为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我们山上平时只有老人和一群小孩,但是到了过年期间,所有在外面务工的一些长辈们都回来了,所以整个山区都热闹起来了。
阮婵:过年对我意味着是相聚、假期,还有休息。年味对于我来讲,觉得更多的是人味,人对了这年味就对了。
主持人: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对于这个过年,有许多非常生动而且是真挚的描绘。这里也想问我们的来宾朋友,大家对于过年有什么样的印象?
胡向红(鹿城区惠民社工服务中心理事):我小时候很期盼过年,就是能拿压岁钱穿新衣服,长大了以后,有点怕过年。孩子长大了,也期盼孩子回家过年。
柳春鹤(鹿城区惠民社工服务中心成员):我们家里面兄弟姐妹都成家了,过年今天你家吃饭,明天他家吃饭,早早地安排起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邵斐斐(市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小时候觉得过年就是放假了,可以跟大人们出去吃吃酒,拜访亲友,还可以拿压岁钱。现在刚参加工作,觉得过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平时见不到的堂表兄弟姐妹,还有一些亲戚,能够在这个时候再次相见,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联络。
年味变淡,或跟民俗文化变淡有关
主持人:我们也来听听市民朋友对于当下这种年文化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解读和看法。
市民甲:我觉得因为毕竟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加上受西方文化冲击影响,所以我们的传统年味变淡了。
市民乙:以前还有什么舞龙舞狮现在基本都没有,有时候跟小孩子说的话,只能通过社交工具什么的,没有实体去感受,有可能他对这个年感觉印象就没那么深。
市民丙:小时候过年会走亲戚,有捣年糕,到街上放鞭炮之类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现在的话,小孩子会被电脑、手机、电视之类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大家都比较懒,都会宅在家里,也不想去串门。
阮婵:我想起之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彩虹合唱团的歌,叫《春节自救指南》,我觉得那首歌就很好表达了年轻人对于春节的一些感想,其实大家是非常期待见面的,但是又害怕父母亲友会出什么样的“考题”。
郑秋子:在我看来,年味冲淡的话,一是跟文化有关。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另外一个跟互联网发展有关,以前过年我们要上街采购年货,现在很多人在网上购物,街上摆起来的年货就少一点,年味看起来也淡一些。
张潇:打个比方,大概没有人过生日是不开心的,因为那天有蛋糕和礼物,会觉得很有仪式感。但是现在过年可能仪式感就慢慢变少变淡了,比如烟花不让放,让整个年的特殊味道就会变淡掉。
金文平:其实我想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认知感。温州民间流传有一首过年习俗的民谣,叫做一购二晒三还冬,四掸五贴六燂红,七打八挂九照岁,全家团聚闹新春。
季海波:我们在做167项市本级民俗活动的保护过程中发现,其实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是年味的载体越来越弱了。我们都记得小时候是压岁钱、穿新衣服,这些物质类的东西现在越来越丰盛了,那么年味它其实就应该是属于一种精神上的载体,这种载体要在我们新的环境中去体现。
弘扬传统文化,让变淡的年味再浓起来
主持人:许多非遗文化项目当中,也有一些跟过年相关的内容,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跟我们的年俗可以做怎么样的结合?
张潇:很多人都知道瓯海有个板凳龙,但知道格橱龙的很少。那些师傅每年10月份开始做这个龙,一做至少三个月,赶上下雨可能要做半年左右,每年的正月初三开始舞,舞到正月十五会上山,然后正月十八把它烧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花半年时间做出一条龙,舞十天烧掉,听起来很可惜,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我觉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或者传统的民俗也好,跟年味的结合关键在于它的独特性,它会把这种年的感觉营造出来。
金文平:人在世上生存的时候,总得有一个时间节点去有所总结,我觉得一年到头,过年味其实就是一年的总结。忙忙碌碌到一年,年关到了,收成的时候到了,大家总得有一个载体,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收成的成果。所以我们的年夜饭,不是一家人简单坐在那里吃一顿饭,而是家庭的年终总结会。尤其是大家庭,过去的孩子多,一家人坐下来以后,长辈肯定会对每一个孩子这一年来的工作生活的表现,先来一个评价,最后一家人要策划,明年新春以后我们家应该怎么干、干什么,这其实也是一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谋划新年的一个很好的聚会。
乐素贞(鹿城庆年坊社区主任):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我们社区里的年味还是比较浓的,每年在元宵节期间,都摆百家宴,就像微拦街福一样,有糖人、爆米花,这些玩意,小朋友、老人特别喜欢,我希望这方面的年味还要发扬传承下去。
主持人:我们传承下来的东西让很多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年文化,感受到年味。前些天在市区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去参观。
季海波:这届迎春展,我们当时就在想应该怎么样让这个年味更加体现出来,跟年有关系的项目非常多,这一次我们选了一些,能跟传统文化勾起你记忆的,又能让你花心思想去买的,通过这种活动的形式,让温州年味更加丰富起来,我想我们今后年味温州的非遗项目肯定会更多。
阮婵:如年味再浓起来,我觉得要分几个层面,政府跟一些社会团体更多是要做一些引导,还有一些视觉感的打造。我今年在温州特别感触到的,就是城市亮化工程上来得非常快,瓯江路上这些建筑都已经点上灯了,晚上非常热闹。我建议在这些建筑的整面墙上可以做一些图案,做一些氛围视觉上的打造;另外如果在一些文化宣传上,是不是可以组织一些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有参与性的,特别是让小孩子们主动的去了解这些文化遗产,把它传承给我们的小孩。
郑秋子:温州有很多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体,让他们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把民俗、民情与我们的年味结合起来,整个氛围都会丰富起来,像我们之前在石垟山上做新年的活动,大家就看到人们在帮扶老人,但对我们来说,陪老人过年也是在给我们自己感受这种年味,我们的主题就叫年味石垟,会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很多年轻人是没有见过的。今年鹿城区开展扮靓一条街活动,各个单位来认领,我觉得今年年味比往年就浓一些,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
金文平:我非常注重三句话:一是一定要注重时间的节点,年味就是过年的时候要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包括一些吃的玩的。二是一定要有地方特色,一定要突出自己的根,有温州各地的乡风。三是一定要有我们的民俗亮点,民俗最能够体现年味。只要我们时间节点抓住了,特色突出了,民俗亮点显示出来了,那么这个年味就会更浓了,这个文化也就有了。
施小琴:十九大报告提到在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发展和供给之间不均衡的矛盾。所以我想怎么样满足百姓对民俗文化、对年味的需求,我想要从根本上做起的话,有一个建议我觉得还是一定要去落实,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在小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把它落实下来。民俗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美好、独特的文化,在教育当中一定要有一席之地。
主持人:请我们的六位嘉宾用最简要的一句话,表达对我们本期话题的观点。
阮婵:年味儿一直存在,它没有变淡,变淡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一直不肯停歇的心情,过年了,好好享受家人团聚的温暖,让你的心小憩。
郑秋子:过年了,您是否和您心爱的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过年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够了。
张潇: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过年能有更加好玩的形式和更加好玩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让更多人觉得,过年不仅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也是一个非常开心、非常好玩的一个节日。
金文平:让年味更浓厚,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施小琴:积攒我们每一天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凝聚我们浓浓中华年的味道。
季海波:非遗保护,走向大家,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