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字号
艺无止境情亦深
董联军




黄信侠作 版画《琢磨》 30X29.3CM 198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观黄信侠先生的黑白木刻《琢磨》,感受颇深。乐清黄杨木雕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乐清还是百工之乡,黄杨木雕与细纹刻纸、龙档、蓝夹缬、首饰龙并称乐清民间传统工艺“五朵金花”。2008年以黄杨木雕而闻名的象阳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琢磨》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象阳镇为背景的黄杨木雕发展壮大,欣欣向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乐清成立“黄杨木雕生产小组”,不久扩大为艺术雕刻工厂。当时人才辈出,名声远播,不少艺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和国外展览,屡屡获奖;产品远销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琢磨》以诗歌的意境,展示了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文化特征,歌颂了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品不仅生动刻画了老艺人对艺术的一种热爱执着,不断创新的境界;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对时代的讴歌和期盼。作品所蕴含的二重意境,让人不禁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一位艺术家在平凡生活中去观察另一群艺术工作者的工作状态,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非常难得。唯有深入生活,才能给予作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创作出形神兼备,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赋予时代最真实的脉动。
艺术春秋,刀木人生。作品没有繁琐的构图,没有夸张的形容,也没有刻意的宣扬。真水无香,刀刀写实。每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故事和传说;每一次创作就是一把汗水和精神。宁静、跳跃、幽远、琢磨,极普通的生活场景,风轻云淡,赏心悦目,生动呈现。使艺人、作者、读者“三位一体”,巧妙融入艺人深邃的目光里,寻找艺术共鸣的活水源泉。
琢磨如何艺术创新?琢磨如何精益求精?琢磨如何贴近生活?尤其在当下,大师遍地,热衷包装的浮躁时代,老艺人那种坚守和从容,那股孜孜不倦的琢磨劲,那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笔墨当随时代。黄杨木雕艺术从最初人物造型:飞天仙女、弥勒佛、八仙、寿星等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题材,到表现少女习武,可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位飒爽的少女与弹琴的仙女,象征着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左右呼应,形声和谐,恰到好处。
罗丹说得好:“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老艺人那沉思深邃的目光,聚精会神的琢磨,给作品注入鲜活灵魂。一种艺无止境的工匠精神在默默扩散传播。
一段段没有生命的黄杨木,被雕成一尊尊有思想情感的艺术品,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不就是艺术的升华吗?一层层别具一格的艺术品,不就是象征着艺无止境,勇于攀登的工匠精神吗?
老艺人朴实无华的衣着与表情很接地气,身上围裙也有特色,还插有铅笔,栩栩如生。尼采说过:“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因为这是最原始的生动写照。作品艺术背景处理,十分到位。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与宁静冥想的老艺人,大小对比,动静结合,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笑,给艺术的理想一片阳光;这一思,让现实的创作,上下求索。
《琢磨》于1980年创作完成,作品问世后刊发《浙江日报》,读者好评如潮。这时期,黄信侠的艺术创作,呈井喷式之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他版画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创作出了表现浙南山乡改革巨变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姑嫂豆腐坊》《山乡十月》等,成为新时期乡土写实版画的重要代表之一。著名版画史家李允经先生说:“鲁迅先生所开创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要为大众,为人民服务。自己非常肯定黄信侠先生的作品,他热爱大众,生活大众,表现大众和歌颂大众。”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歌德说得好:“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琢磨》不就是这样出特征的精彩艺术品吗?它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迁,也唤起对文化艺术的记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