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幕。温州这座具有改革风向标意义的城市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关口。
8月16日,温州市政协召开十二届五次常委会会议,围绕中共温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重大决策开展专题政治协商。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杰到会听取意见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陈作荣主持会议。大家纷纷表示,将凝心聚力共同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强力助推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紧盯民企发展的关键需求,以改革推动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截至目前,包括首推“两个健康”地方立法、省级标准等共计约50项制度成果、87项改革举措已在全国全省推广。
以“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为代表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大大释放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如今,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抓手,温州对此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民营经济创新活力,打响“温暖营商”品牌,重树“民营经济看温州”标杆。
去年,温州吹响“强城行动”的冲锋号,对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进行了明确部署。针对现状,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科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卡特直指,目前温州创新生态构建还存在四个“不够”:创新主体集聚程度不够、创新积极性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要建立、完善相关机制补齐短板。我建议构建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畅通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龙港市工商联副主席、温州市政协委员杨介梁则从工业用地供应角度,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他认为,温州要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保障,为实施“强城行动”、打造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强土地要素保障。“经信、资规、投促等部门要会同各地,对谋划签约项目建立项目地块匹配机制、准入评审机制,做到‘好企业不缺土地、好项目不缺空间’。”
除了围绕民营经济推行的制度改革,龙港探索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也是温州改革的亮点。自2019年9月撤镇以来,龙港在改善县域基层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首创探索,联动推进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转职能”等改革。
今年5月27日,国科温州研究院与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约。国科温州研究院将这些涉及半导体光刻材料、医疗服务、丝绸科技等领域的头部企业资源导入温州,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联合攻关、协同发展。
有着创新“基因”的温州,持续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百花齐放,温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与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并驾齐驱”,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无疑是这次主题政治协商的主题词。
去年,浙江提出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其中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数字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加“数”前行。市政协常委、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公共政策与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苏立坤建议温州推动海底数据中心产业布局。“温州已建成算力规模仅占全省38%,亟待提升追赶。相比传统数据中心,海底数据中心具有高算力、高安全、低能耗、低时延的优势。”他建议,优先谋划温州海底数据中心的布局,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同时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将在温州海域范围内重点谋划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数字经济既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贸易业是温州产业的重要组成,相比之下,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力度不够。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兼)金素常建议温州打造特色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做强出海项目,三步走做强数字贸易,培育温州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化‘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对内以资金、政策等方式加快对潜力目标企业的培育,对外招引在外温籍企业回归,同步加大上下游企业或配套企业的招商力度,开展跨境电商‘店开全球’‘品牌出海’‘独立站领航’行动。”
实证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现,“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巡演走进北上广,擦亮“千年斗城”“海丝名城”“戏曲故里”等文化金名片……文化创新的厚重力量,让温州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温州在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群众就业增收、全龄友好社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先行探索,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
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灵感来源。近年来,温州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遗址保护工作有力度、文物保护工作重创新、考古前置工作走前列。温州市政协常委、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从机制、人才等方面为温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她建议,温州进一步理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之间关系和文化遗产保护职责范围,同时尽快完善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梯队建设,完善“师带徒”工作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温州举办。对于温州来说,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温州瓯越文化、山海文化的佳机。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围绕这一护体,温州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兼)胡迎春认为,温州园博会的举办将成为温州城市精彩蝶变、生态经济转型和文化内涵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此,他建议,在园博园的规划建设上,坚持“绿色+”“文旅+”“产业+”“科技+”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深度挖掘永嘉学派、百工之乡、渔耕文明、千年商港等温州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园博”,充分发挥温州侨资源丰富优势打造“国际园博”,使温州园博既有“温州味”又有“国际范”。
在进行文化创新同时,温州不断围绕全龄友好社会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文化创新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持续提升幸福城市温度。针对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压力,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兼)陈伟峰围绕促“生”助“孕”、维“权”护“育”、保“育”助“学”三个方面,建议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打通生育友好“最后一公里”。“扩宽生育医保范围、健全多孩家庭补助以优化孕产育儿补助模式,推出男女产假同休制度、健全生育休假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出台“产假+育儿假”捆绑方案以完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大普惠性公立幼儿园(托儿所)建设力度、打造社会化抚养矩阵、构建“医教家”三位一体干预模式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以探索综合补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