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市政协举行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围绕“助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市政协主席陈作荣指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温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全市政协系统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务实监督助推,共同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市政府副市长汪驰,市政协副主席郑朝阳、黄寿龙、徐有平、鲍小瓯、诸葛启钏、王丽峰、林亦俊、陈胜峰,秘书长朱增岳参加会议。
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去年2月获批以来,我市聚焦重点着力推进五大工作,即扎实推进自创区建设八大专项行动、编制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狠抓全社会研发投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等。
自创区创建一年来,相关部门及各实施责任主体相继出台完善自创区建设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理顺“一区五园”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落实,聚焦聚力建设高能级平台,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等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当前我市在建设自创区方面也碰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如何助推我市国家自创区更好的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可以采取哪些有力举措等问题?在此次市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上,围绕“助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题,与会人员结合各自所长,就“一园五区”规划、人才招引、科研支持、配套制度、金融支持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自创区建设为温州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添更强劲的创新引擎,要抢抓机遇,锐意创新,着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是拉高标杆,着力做好“一区五园”的统分文章,以高新区作为自创区的核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孵化器的功能,重新制定“一区五园”的规划,整合资源配置,做好统分结合。
二是先行先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在配套设施建设,环境优化再造,完善政策措施,招才引资深化等方面,要有新举措、新力度、新亮点。
三是重新定位,着力引进新兴产业,出台实施更具力度的奖励政策,整合土地资源为招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
四是不惜重金,着力集聚高端人才,设定招才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保障平台,多种方式集聚高端人才。
研企合作是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要做大、做强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温州各高校的资源,强化研企合作,为温州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一、加强校地合作。针对温州传统优势产业特点在相关专业教学课程安排中,植入与温州产业相适应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温州就业。在产业聚集地或龙头企业设立学生实践基地或人才培训中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研企合作。在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上,探索创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专业研究院(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鼓励研发机构、专家与企业加强合作研究。
三、加强平台建设。创建温州中小科技产品转移平台,着力打造成为服务全市优势传统行业的平台。设立政府主导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或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学研结合。
温州高新区发展基础薄弱,在推进自创区建设实际工作中遇到诸多制约因素,建议要集聚全市科创优质要素,全力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
一是借力科创提升产业。组建以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为核心,鼓励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向高新区、浙南科技城集聚,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二是优化“科创环境”。创建企业互信、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创新模式,引导大中型企业设立行业开放型研发中心。整合融通产业链条节点,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结对产学研合作,特别是“攻关区域产业创新瓶颈”联建开放型科研平台。
三是补齐创新要素短板。完善平台服务,补充公益性信息咨询共享、检验检测、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供求信息服务等功能。打通连接高教园区通道,加快推进环山北路工程及南延高教园区通道建设,开通高教园区直达快速公交。
当前我市在自创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研发投入不足、高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建议在规划引领、创新驱动、融资渠道、人才支撑上下功夫,推进自创区建设。
一要尽快编制规划,推动先试先行。明确自创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领域、亮点工程,以及“一区五园”区域范围及功能定位。
二要积极推进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组织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示范工程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市场。
三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民间资本进入的途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国家自创区是我市对接新兴战略产业和传统产业提升的大载体。随着人才新政的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势态良好。但在科技创新规模及人才管理服务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精准服务科创企业,推进国家自创区建设。
一要重视高成长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扶持高成长科技型小企业的系列政策,通过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快速补齐高新企业总量和规模不足的短板。
二要重视规上科技型企业必备的技工、技师配套服务。完善修订人才政策,对规上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必备的技工和技师给予高一级别的人才待遇。
三要启动特殊高端人才接地的服务系统。鼓励支持在温高校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特殊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解决特殊人才“水土不服”问题,对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机构及人员要予以相应的奖励。
温州自创区建设应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依托民间资本,做好“四个方面”对接,让自创区建设成为科创的孵化器、科研人才的培育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助力器。
二、创新研发项目对接。畅通对接渠道,建立合作协议机制,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任务书,明确科研机构与合作企业的责、权、利,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研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三、科研人才培养对接。充分利用自创区引进的高级科研人才担任导师,以本地等具有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学位资格的大学招收民营企业科研技术人员为在职代培生的方式,培养民营企业科研技人员。
加快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进一步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真正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引领作用。
一、加大政府投入,持续提升温州高校的创新能力。加大对在温高校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推进温州高校面向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办学,优化调整相关学科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
二、深化产城融合,加快推进科创生态联合体建设。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科创生态联合体建设,加快完成大罗山科创走廊顶层设计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整合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教园区等平台,形成集产业创新、生态旅游、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等于一体的科创生态联合体。
自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温州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温州高新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自创区建设,建议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为自创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培养聚集创新人才。制定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与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结对合作机制,帮扶在温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围绕自创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制订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培养一批适应自创区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是全面落实人才新政“40”条,形成全社会尊敬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以“大建大美”为契机,加大政策性保障房和人才公寓的建设力度,多渠道解决人才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