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未央(市政协常委、市新闻传媒中心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
创新利用考古遗址 赓续千年文明根脉
以朔门古港遗址建设为起点,以点带面,带动各考古遗址的开发利用,全市“一盘棋”展现“千年商港”的深厚底蕴、海丝城市的文化实力。为此建议:
一、升级古港规格,建设配套景点。争取将朔门古港遗址继续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同时与4A级旅游景区江心屿(江心双塔)强强联合,合并申报5A级旅游景区。用高科技打造沉浸式观感,展示以古港为代表的“北埠”详细地貌与温州古城全貌。
二、复原子城旧貌,串连文旅线路。以朔门古港为龙头,串连为文旅线路,形成海丝城市风情游。重点加强谯楼修复和布展,完整讲述温州建城史与拆城史。部分复原内城风貌,串联华盖山古城墙遗址和东瓯王庙,恢复旧时东瓯王巡游表演,打造成文旅演艺节目。
三、启动双城考古,填补历史空白。建议重启“双城”(东瓯王城与永嘉郡城)遗址考古行动,为建城建郡找到实物支撑。针对南朝宋《永嘉郡记》等对东瓯都城记载不一的情况,扩大勘探范围,寻找都城遗址,挖掘东瓯国遗存文物,同时在老城区查找东晋永嘉郡城遗迹。
陈伟峰(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兼)):
深化戏舞融合 助力打造文化高地
将温州歌舞优势与“中国戏曲故里”金名片巧妙结合,走出一条独具“戏舞”特色的研创之路,有可能成为温州惊艳全国的“另辟蹊径”。为此建议:
一、完善温州“中国戏曲故里”设施,为戏舞融合提供硬件支撑。探索“戏曲+舞蹈”跨界模式,同时与历史文化街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等相结合,推广温州“戏曲旅游”城市形象。打造独具瓯越韵味的“文化中轴线”,开发“南戏故里”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温州都市、乡村的戏曲文化旅游产业,赋能戏曲文化产业发展。
二、编排高则诚“南戏中兴之祖”原著,为戏舞融合输出经典范本。还原经典著作,排演高则诚《琵琶记》原本,分别由瓯剧、越剧、永昆、平阳木偶、温州鼓词等温州代表剧种演绎,完全展示温州南戏故里戏曲艺术之大成。还可以以戏曲舞剧的形式创新编排经典传奇作品,形成温州独有的戏曲爱情CP。
三、发挥温州歌舞资源优势,为戏舞融合注入“智力活水”。定向委培温州“戏舞”人才,加大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为温州“戏舞”发展引入强力外援。用好用活温州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温州剧作中心作用,孵化优秀“戏舞”剧本,提升温州戏剧类编剧人才水平。同时,不断激发“戏舞”研创的生命力,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文化艺术盛宴。
方军(市政协常委、温州中学教师):
振兴百工技艺 擦亮“中国工艺美术之都”金名片
百工技艺是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温州最具特征的文化标识之一。为进一步擦亮“中国工艺美术之都”金名片,建议:
一、依托古港遗址,打造展示新平台。借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利用的东风,在朔门街、打绳巷、永宁巷三条东西走向的平行巷弄打造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温州百工历史街区(街巷),作为古港遗址公园周边的重要配套。同时,建立若干个大师、省市传承人工作室等,使之成为温州传统工艺品的集散地、名家名作集散地、传承衍生集散地。
二、构建产业集群,引领行业新时尚。搭建产业规模化发展平台,重点建设集大师创意创作、产品生产、人才培训等多功能、高水平、高档次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整合行业资源,培育若干个特色区域,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此外,申请加入“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温州同世界诸多创意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三、推进技艺保护,涵养传承新生态。深入实施“新瓯匠”培养工程,通过开设定向招生等形式重点推进“三瓯两雕”文化传承,并为非遗专业毕业生开辟就业公共空间。同时,推进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加大百工技艺或大师进校园、进街区传艺的力度和频度,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
王黎然(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兼)):
重塑民俗节庆品牌 激发文化振兴潜力
民俗节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特色突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节日“烟火气”持续升腾的重要一环。为此建议:
一、系统谋划,增强品牌影响力。一是特色品牌“联起来”。重点凸显拦街福、端午竞渡、元宵灯彩三大品牌,由市级统筹,各县(市、区)巡回主办。二是优势资源“沉下来”,将民俗文化有机植入都市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中。三是精品项目“走出去”。利用华商华侨多的优势,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讲好温州民俗故事。
二、深挖内涵,赋予节庆新品味。一是坚持研究先行。加大对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的理论研究力度,逐步建立数据库,为后续传承、开发和利用做好详实的准备。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既要延续节庆文化的传统价值,又要对信仰民俗事象加以净化和升华。三是坚持产业赋能。以民俗节庆文化推动商贸、研学、国风国潮、健康养老等文旅业态提升。
三、健全机制,促进活动常态化。一是推动各方协同,指导节庆文化活动高水平举办。二是加强时空规划。在时间上,形成年年有节庆、季季有节庆的氛围;在空间上,使节庆文化活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办节”,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推动民俗节庆文化可持续发展。
叶建(市政协委员、温医大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提升数字服务能级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出彩
数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的新形态,其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市数字文化“瓯越文化”板块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建议:
一、加强资源统筹,确保数字文化保障要素协同合作。一是成立市县区瓯越文化数字化工作协调小组,确保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的基础建设和共享共建。二是强化人才要素的供给,指导培育文化人才,确保数字文化项目真正落地生根。三是实施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引领计划,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二、提升传播品质,确保数字文化区域风格出新出彩。一是注重数字硬件设施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增强用户黏性、吸引二次消费体验和提升重游率的目的。二是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全面共享的温州文化大数据平台,打造“顶流”精品作品,并实现“现象级”的传播热度。
三、贴近群众需求,确保数字文化在群众中走深走实。一是实施数字文化暖心工程,全新打造“温州数字文化平台”一老一小版本。二是实施数字温州传统文化推广工程,把鼓词、温州方言、戏曲等元素作为重点建立数据库,并择其精华部分在相关平台加以推送。三是积极开展数字文化便民推广工程,实现数字文化真正为民所喜、为民所用。
张翔(市政协委员,浙江海派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弘扬历史文化 推进塘河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瓯海区依托塘河沿线地理优势和文化基础,布局了7家民办博物馆。但调研发现,塘河民办博物馆群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建议:
一、强化保障,做好塘河民办博物馆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出台《塘河民办博物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性运作机制。成立塘河民办博物馆群整体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博物馆群发展的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塘河景观+文旅融合”发展紧缺急需的领头人。
二、因地制宜,讲好塘河民办博物馆文化故事。将民办博物馆展陈与传统历史文化有机链接,依托塘河景观叠加永嘉学派元素丰富、宋韵文物精品迭出、诗词文风兴盛、文化名家名师辈出等优势,谋划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民办博物馆。要结合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开发衍生产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三、系统推进,探索塘河民办博物馆“抱团发展”。串联塘河沿线景区景点,打通塘河沿线关键堵点,增强空间的可流动性。推进建设“印象南塘—塘河博物馆建筑群”水上旅游活动轴线,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博物馆群。成立馆际联盟,深化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的互补、联动发展,提升博物馆群的整体运营水平。
施巨耀(市政协委员、瑞安市政协主席):
激扬创新活力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瑞安市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总量和产值比重连上新台阶。但调研发现,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为此建议:
一、聚焦文化产业链条延伸。谋划实施文旅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平台+”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做大做强“大孵化器集群+文创园+文化创意街区”平台体系。探索“数字+”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智慧非遗馆。
二、聚力文化产业IP打造。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在整合文化遗址、历史古迹、名人文化等资源的基础上,讲好新时代故事、开发大市场IP,着力推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发展成为产业标识,引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传统文化产业。
三、聚合文化产业扶持。要“优”政策环境,优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完善土地政策,优先保障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文化创意场所用地需求。要“育”人才生态,建立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本土文化+企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和文化领军人物。要“塑”制度优势,探索打造新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