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畅叙桑梓情 共谋发展计
——政协港澳台海外(特邀)委员座谈会纪实
文/杨柳树
4月19日,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港澳台海外人士座谈会。市委书记周江勇,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耕等与回乡参加市政协会议的港澳台海外特邀委员座谈交流,畅叙桑梓深情,共谋发展大计。市领导余梅生、施艾珠、王军、陈作荣、苗伟伦、王振滔、谢树华等参加座谈。 会上,13名政协委员围绕温商回归、引才用才、创业创新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开展讨论,并发表真知灼见,积极为温州打造浙江“铁三角”建言献策。

  

  


市委书记周江勇与政协委员亲切握手致意 魏一晓摄



   同心合力打造浙江“铁三角”

  

   “温州是所有温州人共同的家园,温州是所有温州人共同的品牌。”周江勇说,打造浙江“铁三角”、再创温州新辉煌,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希望全体温州人携起手来,重拾信心、坚毅前行,发挥优势、献智出力,呵护品牌、荣耀温州,共同为温州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周江勇指出,新形势下解决温州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用系统的思维构建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要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尤其要以上市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格局。要着力营造品质卓越的城市生态,重构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链接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让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和谐,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切实增强温州人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要着力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服务、汇聚创新人才,特别是要突出企业引才、项目招才、平台聚才,为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土壤、阳光和雨露。

  

   周江勇指出,要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把重塑诚信形象作为重中之重,弥合社会诚信“断裂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要着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发挥山海江河“生态细胞”俱全的独特优势,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切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精准服务,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最优服务,营造阳光廉洁、“亲清”分明的良好发展环境。

  

   张耕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温州发展表示感谢。希望委员们当好民间外交使者,更好搭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桥梁,充分发挥对接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推动温州加快转型和创新发展。市政府将认真梳理、研究落实大家提出的建议,加快健全完善在外温州人回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

  

  

   助力温商回归
  

   在外温商包括海外侨商是温州最大的资源,如何让海内外在外温商持续回归故土、反哺家乡,成为委员们热议的一大话题。

  

   省侨联副主席、德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名誉会长、温州滨海大酒店董事长冯定献说,侨商是温州的优势资源。温州的招商引资,不仅要让侨商自己回来投资,还要以商引商,带动更多客商来温州投资创业。他建议我市各级政府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制定投资导向产业目录,引导大企业、大客商、大项目重点投入。特别是要发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独特优势,不断涵养和挖掘侨务资源,做好引才、引智、引技工作,吸引新侨人才回国创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服务好已经回归的侨商,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项目“一条龙”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激励机制上,建议为侨商回归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含金量”的优惠政策,做好现有侨资企业的回头看、兑现承诺、跟踪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导向。

  

   浙江特灵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日本关西温州总商会会长李建江则结合杭州“特色小镇”建设的亮点,提出在温州打造“华侨小镇”集聚区,通过“华侨小镇”建设,把一年一度的“世界温州人大会”这种“小联合国会议”模式,变成国内外温商,周边省、市、区归国华侨的创业、商贸交流,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融通、旅游等等“常态化”的大市场,以此促进温州制造业、商业贸易、外贸经济、旅游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他还针对时下“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提出把拆出来的土地资源利用好,把企业生存、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规划好,形成完善的、智能的、健全的顶层设计规划,从而有效节约归侨、归乡温商的投资成本与产供销成本。

  

  
   多举措引才用才
  

   座谈会上,最受港澳台委员们关注的、建议最多的莫过于人才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张俊森建议,学习和借鉴深圳的虚拟大学园,通过虚拟大学园的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设立产学研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博士后工作站。虚拟大学园的建立不仅可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到来,并且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总体科研水平。同时他还建议吸引人才应该放宽条件,不能只着眼于“国千”、“省千”等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着眼于优秀的海归、博士、博士后等人才,调高这些人才的待遇,吸引他们来我市工作。

  

   葡萄牙WEIWU INFO CEO,舟山葡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吴伟也谈到类似问题,他说同样是引才,舟山不“挑食”,只要是对舟山经济有益的,不管是本地的还是海归,都是人才;而温州比较“挑食”,要博士、要海归,要“省千”、“国千”。而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其实吃粗粮更健康。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黄海波则建议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来吸引人才,既要学习美国硅谷的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内深圳、宁波等地的人才引进评分机制,而且要打破温州人只认温州人的乡土格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除了外引,他还建议通过温州内部整合培养人才,在政府和温州各界支持下潜移默化地引导温州人新的精神状态,激发智慧奋进的精神。以“世界温州人大会”为基础,成立“温州团结会”;建立“温州信用基金”;组织一些标志性活动,吸引外来人才和游客的关注。

  

   香港理工大学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工程院院士滕锦光认为,基于现实考虑,温州应该出台具有温州特色的人才政策,区别于其他城市,这样才能在吸引人才方面异军突起。他还建议加强和在外温籍专家的联系,为温籍专家和在温专家建立一个高度活跃的联谊机构,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为温籍专家以柔性引进的形式回温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创业创新发展
  

   温州要巩固省内“铁三角”的地位,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温州同乡会名誉会长、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建议加快打造浙南科技城金融服务平台。学习和参照杭州先进做法,着手打造服务全市的集科技银行、创投、担保、风险池等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同时鉴于浙南科技城当前科技资源、创新要素紧缺,建议政府在统筹布局全市科技资源和引进重大项目时,尽可能将重点科技创新资源和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到浙南科技城,进而通过大项目的示范带动,推动各类优质资源项目快速集聚科技城。

  

   市侨联副主席(兼)、市华商协会会长、温州利玛集团总裁曹国荣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温州企业信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张俊森则建议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模式,政府先确立几个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它可以支持和服务主导产业的企业落户园区。从而有规划的、有目的的打造出有全球竞争力的温州产业聚集区。

  

   中基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巴西帕拉尼进出口公司总裁蒋擎纲借鉴以色列发展经验,为温州发展建言献策。他从参观了一个以色列的创业工厂,总结出该工厂在提供创业指导、提供资本对接和提供国际信息三方面的特色,从中得出宝贵的经验。他认为温州已经有很好的创业园区,只要我们更注重一些细节,就可以让温州涌现出更多的创业家,让这些创业家留在温州。

  

   温州台商投资协会荣誉会长、温州泰阳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灿欣更关注温台合作平台的建设,他建议全市上下重视两岸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明确示范区作为全市战略推进,加强示范区工作机构建设,将温商台商作为示范区建设参与主体,拓宽两岸民资市场准入通道。此外,他还代表台商协会就推进台商小镇建设提出相关建议,还为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建言献策。

  

   为重振温州实体经济,吴伟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对应的“温州制造业发展规划”,配套相应的政策,指导规划的实施。要利用海外温籍专家资源,构建温州的“中国制造2025”智囊团。在具体措施上,他建议创办温州“创新技术学院”,将“中国制造2025”创新人才培训打造成温州的特色产业。他长期在欧洲和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技术创新和工业电磁兼容研究,并表示愿为“创新技术学院”具体实施搭桥牵线。

  

   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社长兼总编辑吴敏表示,“温州”名声响,但温州产品品牌并不响,因此建议政府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整合温州品牌走出去。组建“一带一路”温州品牌组委会,分行业、分地区、分服务进行系统性分类“造船”,如温州的电器、服装、鞋革、泵阀、汽模配等行业。同时立足国内,整合国内资源,接轨国家平台,对接国家部委进行大策划、大运作,以期树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