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发布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出台了系列有力措施。3月30日,我市又发布了《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基本规范》,为进一步规范课后托管服务指明了方向。但目前来看,全市课后托管服务仍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建议:
一、出台政策文件。建议由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意见,主要明确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收费标准。充分考虑课后服务的管理和人员成本,政府承担一部分,家庭也承担一部分。政府承担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到生均公用经费,家庭承担部分,可参照沪、杭经验,确定收费标准后,由学校按学期向学生收取。二是明确托管时长。托管应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教师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主要学科和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应一视同仁,参与托管服务总时长要一致。三是明确托管项目。对拓展性课程,公共基础服务项目以政府公共教育资源、学校现有能力支持为主,满足大众学生五项综合素质提升要求。对于个性化服务项目,主要以社会或第三方合作为主给予解决,满足小众学生个性化素质提升要求。
二、盘活社会资源。一是用好校内师资。鼓励有意愿的教师或教职员工主动参与课后托管,并适当与教师考核挂钩。二是引入社会人才。建立社会师资人才库,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力量。如返聘退休教师和招募有条件的学生家长,引导社会各界具有特殊才能和专业技能的个人或组织参与,为学生提供戏剧、朗诵、音乐、舞蹈、体育、手工制作等多元文化活动。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参与课后托管服务的师资人才,既要高标准,如非遗课程师资,应具备县级以上传承人资质;又要“严进出”,如实行师生评价机制,及时调出评价不达标的授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