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就地培养【产业大军】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集群
徐克美(市政协委员,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温州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承担培养重任的在温高职院校,如何建好覆盖智能装备、数字经济、鞋革服装等我市重大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培养大量符合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一线技能人才,再次提上日程。调研发现,在温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快优化专业集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善人才培养路径、功能、结构和效率。为此建议:


一、创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创新政、校、行、企、研联动机制发展思路,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开设一批新专业,裁撤一批供给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专业,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布局与温州地方产业匹配的人工智能、智慧文创和跨境电商等相关“新优专业集群”。同时,专业建设必须采取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融合化转型、精准化考核等措施,全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培养出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大军”。


二、创新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机制,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在温职业院校布局,鼓励在温高校兴办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扩大在温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办学规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瑞安、永嘉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产教融合、中高职一体化”新型办学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五链”融通。建议乐清、苍南、龙港等地学习借鉴,培养满足本地企业需要的产业技术人才。


三、创新出台混和所有制办学新政,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灵活度。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民办教育的优势,借鉴山东、江苏等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成功经验,聚焦温州特色产业,拉动社会资本和企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各方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制度,并给予灵活的政策保障。构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开展院校“混改”、专业“混改”、实训基地“混改”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变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现状,真正满足适应温州现在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