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社: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
当前我市正深入实施“一江两岸、拥江发展”战略,但瓯江两岸拥江发展还存在不够均衡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是龙头。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瓯江两岸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片区规划、交通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实行两岸资源整合,推动片区错位发展。
二、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片区开发是重点。建议加快滨江商务区、七都岛、三江商务区开发,完成江心屿整岛改造提升。同时,加快谋划“瓯江新城”的规划建设。
三、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提升品质是核心。各重点区块均需明确产业布局、各具特色,促进瓯江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交通互联是基础。加快南北两岸主干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瓯江路东延工程,加快形成围绕瓯江两岸的交通环线。同时,进一步加快过江通道建设进度。
五、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资源共享是关键。统一两岸公配设施建设标准,同步规划各类学校、医院、公园及休闲设施等,适当“留白”和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让城市更具活力、可持续发展。
六、加快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强化领导是保障。建议进一步强化瓯江沿线开发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职能,进行实体化运作。
林世南: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把滨江商务区打造成为一流新地标
滨江商务区是温州城市建设的缩影,但目前还存在市级统筹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重视政策研究。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报告提出推进滨江商务区CBD等标志性区块崛起,且提出推行拆迁补偿新模式。在落实层面就必须重视微观政策研究,对目前城市开发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招商出让、审批监管、招标融资、风险管控等一系列政策,要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研究,克服目前政策不够严谨、不够灵活、不够管用的弊端,形成整套科学可行、简明灵活的政策体系。
二、强化统筹发展。一是进一步明确滨江商务区在沿江发展轴中的功能定位,突出专业化、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不得随意调整;三是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机构,精心打磨优化城市天际线、建筑外观,改进提升地下空间、商业配套、交通道路等建设品质。四是集聚高端服务业、金融、企业总部等,统筹优先落地滨江商务区;五是统筹市区部门监管职能。
三、化解机制弊端。完善强有力领导机构,建立例会制度,加大力度理顺条块关系,进一步明确市、区、城发集团的职责分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综合管理等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市区联动机制和工作格局。
陈慕林: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代表民革市委会发言
支持制造业市场主体转型升级
制造业曾是我市引以为傲的产业名片。为重振我市制造业雄风,我们建议:
一、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市场主体赋能提速。一方面,要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式”的产业联盟,为我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加快数字化改革,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一方面,要制定温州市智能制造评价标准等区域性特色标准,深化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企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推进小微园区的数字化建设,为入园的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三、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要发挥世界温商和龙头企业在“全球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外援”获取市场优势、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持续做好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行动,主动融入RCEP,提升相关开放平台集成叠加效应。
四、强化金融服务,推进市场主体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综合评价结果与金融机构信贷相关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和差别化信贷机制。另一方面,要探索金融支持技改路径,创新开发“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通过政策组合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慢问题。
王黎然: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代表民盟市委会发言
推行“链长制” 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
“链长制”是我省率全国之先首创的制度,我市出台了相关行动方案,但目前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为此建议:
一、产业强链,加大招引力度。围绕“5+5+N”全产业链,加大招引力度提链扩链,建立项目招引、储备和动态管理机制,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通过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龙头旗舰型、短板补链型、价值提升型、突破引领型项目。另外要开拓新链,比如以文成县、泰顺县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依托山区县特色生态产业布局,挖掘一批绿色低碳“链长制”试点。
二、机制畅链,优化营商环境。要建立“重点工作任务”“招商引资任务”“纾难解困”“链金合作”等工作清单,实现招商规范化运作。探索开展“数字建链”“场景育链”“要素固链”“金融惠链”“引才铸链”“指标评链”等工作,搭建“链长制”协同办公平台、产业数据平台、产业链协同管理平台,加强招商项目管理。
三、精准补链,强化要素保障。引导各县(市、区)预留一定比例工业用地指标,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完整产业链园区。在园区功能上,要有针对性建立集培育、研发、物业、数字化管理等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入园门槛上适当降低对补链、延链企业的标准;在供地方式上,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取独栋分割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金素: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代表民建市委会发言
抢抓机遇 高质量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
RCEP正式生效使温州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及挑战。为此建议:
一、做好RCEP的宣传服务工作。一是对“内”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温州高校、市贸促会、商务局、海关等渠道作用,做好一般性的RCEP政策宣传、条文解读的同时,为特定行业、企业提供参与RCEP产业链布局的方案设计与风险管理。二是对“外”多方联动,搭好平台。要积极与RCEP区域成员国工商界积极对接,建立合作机制;打造面向RCEP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开展RCEP招商引资、项目共同孵化、人才引进功能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
二、做好我市参与RCEP产业链布局的整体谋划。深度了解RCEP其他国家产业与我市相关产业的竞争关系及优势与劣势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好我市在RCEP区域内整体谋划。引导构建温州产业的跨境产业体系与产业链,开展RCEP的价值链布局,在开放市场中积极打造与区域内有关城市间优势互补的新产业链。
三、做好RCEP产业链布局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化国内外物流、海关进出口通关环节,鼓励头部企业牵头建设海外仓储体系;二是打造产业走出去金融链,积极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资金险等业务的发展,降低我市产业走出去的风险;三是打造RCEP投资风险防范与援助体系,并通过与东盟温侨、商会的紧密合作,建立常态化、多元化援助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杨晓燕: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代表民进市委会发言
加强文艺团体建设 繁荣城乡文化生活
温州是“南戏故里”,温州本地的文艺团体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浪潮。为此建议:
一、扎实推进永昆立法保护。同是昆曲,苏州于2006年立法“16条”予以保护。该做法值得借鉴,建议我市出台《永嘉昆曲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高度实行珍品剧种保护。一方面要明确政府职责,完善资金和编制支持,进一步推进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活化创新传承,加强“学研游”融合发展,置入文旅项目和日常节庆活动。
二、高规格重建温州市歌舞团。建议重建温州市歌舞团。上能带动精品创作,下能满足百姓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吸引温州籍的全球艺术大咖刚性和柔性回归提供落地平台,从而进一步擦亮温州“歌舞之都”的文化金名片。
三、切实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填补艺术人才专项政策空白。要通过设立文艺奖项、艺术奖励基金和文艺家荣衔、学衔等手段,推动形成与“东亚文化之都”“歌舞之都”“戏曲之都”地位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阵容。二要研究我市文化院团与省、市重点艺校的联合办学,保障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四、不断丰富基层群文生活。一方面要经常组织文艺下乡活动。将优秀的戏曲歌舞作品直接带到乡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园中,充实乡村和基层文艺生活。另一方面要开展基层文化生态培育行动,帮助乡村和基层艺术团队健康发展。
陈伟峰: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代表农工党市委会发言
深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为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特建议如下:
一、加快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升级。要精准引导国科温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大力引进专精于细分领域重点成果产业转化和企业孵化的机构入驻,系统构建研发、小试、中试及投产的“闭环”链条,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同时建立“多点位”成果转化模式,扶持温州本土科研院所发展,建立“对象清晰、方式明确、反哺比例高”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二、加快创新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从存量“育强”上发力,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的科技企业全链条孵化育成机制。精准引导重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从增量“引优”上发力,真正招引科技含量高的“链主型”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三、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一是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体系,强化在项目、审批、空间、资金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二是全方位引导各类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在土地、能耗、上市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真正发挥科创基金作用,导入“投早投小”项目资产评估豁免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中早期项目。
王小波: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
代表致公党市委会发言
拓宽山区五县富民路径
“扩中、提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线。目前我市仍存在制约山区五县农村居民增收的一些因素。为此建议:
一、加快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一是做大做强山区五县特色农业、精品畜牧业,重点支持有条件山区县建设万头以上规模生态养殖场,支持苍南、平阳等地创建畜牧产业集聚区,聚焦“一县一链”“一县一业”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二是积极引入国内外旅游龙头企业,高水平启动打造景区村2.0 版。成立山区五县旅游合作联盟,市级统筹开展山区五县旅游宣传。
二、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二是创新“企业+实验室+政府”的建设模式,打造高能级农业创新平台。三是聚焦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数字化服务应用模块,并支持山区县创建粮油、畜牧、茶产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三、加速推进强村惠民进程。一是推广“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共享的收入新模式,助力农民创业增收。二是鼓励村集体组建或入股强村公司,推行“飞地”抱团发展。三是实施“新云彩消费助农计划”,打通山区五县特色农产品进城渠道。四是以数字化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为重点,加强山区五县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育。
吕庆雷:市政协常委、市水利局副局长
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会发言
加快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核心区
近年来,“健康温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距离“区域医疗康养中心核心区”的目标仍有差距。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医疗康养服务机构。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考核机制,将医疗康养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全域全程全面的谋划范畴,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兼具养老院、老年人医院、残疾人福利院、社会救助站等功能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充分利用好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合理布局区域级公办养老机构。
二、加强基层医养服务综合保障。推动以城市三级医院为龙头、各县(市、区)人民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机构康复体系建设,完善“强基层”的激励导向机制。同时,鼓励在温高校、高职和中职学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养课程,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内容作为急需紧缺科目,纳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
三、完善康旅融合与医养结合产业化思路。一是提倡居家智慧养老,建立“上门康复云养老”服务平台,拓展“康养+医疗+居家养老”融合发展新路径。二是提升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构建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医疗康养产业体系。三是引进社会资本,布局医养服务网络,形成集住宿、饮食、护理、体检于一体的高端医养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