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两个“中心”创建 打造区域老年医学高地
黄志锋(市政协常委、温医大药科创平台联合中心主任)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打造一流老年专科医院。推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园路院区周边少美校、少儿图书馆改造项目,将公园路院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流程创新、重点服务主城区和周边群众、覆盖浙南闽北赣东、辐射全国的以老年医学相关专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医院精品院区。积极整合老城区市级医疗资源,探索建立省市级医疗机构合作共赢机制。
二、医教研产协同,推动“两个中心”建设。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一医公园路院区,三位一体推进温州医科大学老年医院、老年医学学院、老年研究院建设。牵头整合温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中国基因药谷等人才和学科优势,联合大数据企业、智能制造和医药企业,推进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加快创建省级老年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老年医疗中心。
三、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特色化老年健康服务温州模式。打造紧密型的老年医学医疗机构跨级专科联盟,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形成“市区街三级、医养护结合”的老年健康多元合作体系。建设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模拟老年患者“一站式服务”就医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智慧医疗服务流程。创建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综合评估、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工娱治疗等为特点的老年医学服务模式。
加快医养一体化信息平台搭建 打造智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叶辑松(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一、突破数据壁垒,建设平台数据交互快车道。加快养老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整合电子健康档案、老年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医养一体化平台功能模块,打造数据来源可靠、数据更新及时、数据接口一致的高效平台。
二、更新软硬设施,打造新型康养人才孵化器。推动社区养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提升社区养老医疗能力,推动医疗设备更新。由卫健委牵头,加大现有护工队伍医疗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力度。依托温州医科大学老年医学中心等单位,强化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三、简化技术门槛,构建全新人机无感交互网。做到无感采集,尽快上线数据自动同步功能和跨平台同步功能,做到自动跨平台采集和补全用户在公共数据包中的个人信息数据;做到无感交互,以模拟现实为原则,简化交互流程,依托语音交互技术、人工智能辅助判断等新型科技,尽力还原线下服务场景和观感。
发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用 多模式开展老年健康服务
施巨耀(瑞安市政协主席)
一、加大统筹力度,做好要素保障。在用地指标上,继续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改造提升工程给予优先安排。在资金投入上,要积极应对专项债券资金申请、使用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想方设法对在建及新建项目给予优先解决。在人员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招引政策,合理设置医务人员招聘、定向委培条件等。
二、加快资源整合,促进“医养结合”。一是加强规划。加强规划引领,统筹设置医疗设施与养老设施的服务衔接,为开设养老机构预留空间。二是加强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三是支持组建联合体。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组建医养联合体,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成医养结合的重要平台。
三、加快服务升级,丰富供给体系。一是倡导科学化诊疗。提倡基层首诊,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型诊疗模式。二是提供多元化服务。完善巡回诊疗机制,推行乡村“流动医院”“流动门诊”“流动药房”等新模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三是加快信息化赋能。推进远程诊断医疗系统建设,尽快覆盖所有镇级卫生院和中心村卫生室。
从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多管齐下 加快构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
鲍潇舲(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一、完善落实制度规范。一是拓宽医保保障范围。适时扩大安宁疗护范围,根据分级诊疗精神,拉大三级医疗机构报销结算比例梯度,在医保基金可承受的范围内,将心理慰藉、精神辅导等方面服务项目纳入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二是建立完善收费制度。建议物价部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安宁疗护非医疗服务项目,统一收费标准,推动心理疏导等项目纳入收费范围。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适当调整补助。将安宁疗护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内容,设置安宁疗护服务专项经费。二是建立病人流转机制。在统一收治标准的情况下,三级医院将合适的对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联合门诊、病房的形式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实现上下合作和联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建议卫健部门在医院等级评审时设定“安宁疗护”科室为必设项目,倒逼三级、二级医院创建安宁疗护学科建设。二是强化人才培训。通过医共(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等实现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三是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议教育部门会同卫健部门协同谋划建立在温高校共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
加快老年医学综合评估推广应用 助力全国老龄健康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建设
黄乐萍(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一、建立健全老年综合评估收费管理体系。拟定老年综合评估的物价标准,结合温州市老年医学科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并明确各评估项目的收费结构与标准,对社会公众公开具体收费的评估项目与对应价格。
二、是向上争取评估项目全面纳入医保范围。建议向省医保局争取政策支持,结合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综合评估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保证老年综合评估项目可医保支付的稳定性。
三、是加快构建老年健康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县级老年医学MDT专业团队全覆盖,加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老年综合评估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老年综合评估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落地见效,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重视评估和诊治相结合,强化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倡老年人通过综合评估形成对健康管理和疾病诊治的正确认识。
发挥中医药作用和优势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薛继雄(市政协常委,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药师)
一、提升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中医院水心院区改扩建工程。加强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建设。将中医纳入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会诊体系。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
二、加强老年健康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等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积极促成温州市中医院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临床医学院的院校联合招生协议落地。指导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三、推进“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温产中药”知名品牌。开发养生药汤、药膳、保健品等健康养生产品,打造“温州药膳”品牌。推动中医药+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基地和康养基地。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挖掘、传播和普及。深挖“永嘉医派”文化精髓,开发形成系列IP,做强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打造多样传播平台,探索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法,积极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加强中医药健康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 加快医康养一体化发展
谢聪颖(市政协常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一、加强顶层设计。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合理调整规模数量、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现有医疗单位和养老机构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医疗单位自办或和民营资本联办养老机构,有效缓解医养供需矛盾。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
二、加快政策落地。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市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将符合标准的民办医院、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市区各大医院全科医师、护理人员通过构建体系嵌入养老机构。完善补偿机制,对医院向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医疗照护、康复等服务给与适当补偿。
三、加速人才培养。合理划分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同服务功能,加强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依托各医学院校、三甲医院,以地区为单位,成立老年医学中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依托智慧医养护康一体化管理平台,将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有效链接。
完善志愿工作机制 助力老年事业发展
苏立坤(市政协常委,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公共政策与文化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一、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门志愿者队伍,出台我市鼓励组建专门面向老年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政策,引导现有志愿者队伍向专门的老年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转型或新成立专门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二、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开展专业能力培训。建议卫健委、民政局、团委和红十字会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对我市注册志愿者开展培训。二是纳入培训补助目录。建议市人社局将注册志愿者的老年健康服务相关培训项目,纳入我市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证书培训补助目录。
三、改进信息发布。一是增加信息发布频次。建议我市医疗卫生、养老康养等专业机构,按每周一次以上的频率在“志愿浙江”等平台上发布老年健康服务的志愿者招募信息。二是细化招募服务需求。在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时,可设立为临终患者提供逝者安详、生者安宁和环境平安等温馨服务的老年健康相关需求。
四、完善激励机制。建议我市出台《志愿者礼遇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面向老年健康的志愿服务实行倾斜。二是星级志愿者在子女就学、户籍迁入、轻微交通违法处理等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或办理便利。
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等资源 加快推进老年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
许慧清(市政协委员,温医大附一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居家社区老年人紧急救援服务体系。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应急呼叫项目(为老服务呼叫中心),或由街道层面引入社会力量,开设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当老年人突发意外紧急呼叫时,及时了解情况并派人上门处置,如需紧急就医及时连接120急救,实现应急服务与院前急救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信息和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建设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级医疗机构调阅老年患者病历和各类检查结果。有条件的社区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或更新相关医疗设备或智能设备,实现对社区老人健康风险信息的精准识别和预测。
三、积极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大力推广社区养老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毗邻建设、签约合作,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医养结合设施。加大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和上门巡诊的宣传力度,加大医护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四、健全居家社区医康养护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等资源融合,制定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医康养护服务方案,构建由街道(乡镇)、社区、医康养护专门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协同参与的居家社区医康养护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