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深入实施优先政策 坚持经济发展导向
“促进高水平就业”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发言摘要

图片5.jpg

易淼清(市政协委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


新就业形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商品或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雇主化、平台化特征的就业模式。目前新就业形态的用工仍存在劳动关系确认难等诸多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发展新就业形态政策供给。政府要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认定;支持新就业形态在内的各种灵活就业形态发展,完善对平台型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系统性完善行业监管等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加强促进数字经济政策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的衔接;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


二是构建适合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保护体系。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纳入社保体系;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以及断保处理办法,适当延长缴费周期;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各自缴费、分别计算、合并纳入的政策体系。


三是完善新业态劳动者的法律保障制度。鉴于法律依据的填补需要顶层立法,市政府可适当考虑政策性或地方性立法和探索。


四是加大工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人员的覆盖力度,加强行业集体协商。用好政务数据,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研究,探索组建相关行业工会,推行行业集体协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工资工时标准的协商、谈判和制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图片6.jpg

潘丹彤(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常委、经济和劳动保护部部长)

推进温州民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市产业工人结构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逐渐呈现,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企业发展。我们应要发挥好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面作用,打造一支适应温州新时代民营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制度供给,优化产业工人结构。建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产业工人良好成长环境,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是改进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助推“两个健康”。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开放式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广泛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


三是突出价值引领,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待遇;深化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多元就业观;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企党建工作。


四是加强权益保障,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全面落实产业工人劳动经济和社会权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切实保障产业工人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给予外来就业群体市民化待遇,更加严密防控失业风险。


图片7.jpg

沈佩琼(市政协委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培养技能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实现高水平就业需要政行企校等利益相关方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从教育视角看,学校可以找准专业群服务地方和产业的切入点,通过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来彰显特色,打造“市场辨识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生涯发展,获得较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乐意学”。为此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引导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将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作为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和新的增长点,尝试按照当量折算方式由政府提供生均拨款。


二是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并创新发展路径。当前国家正在围绕鼓励和支持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加紧研究有关文件。在温台共建职教创新高地实践中,温州更应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创新路径,在探索社会资本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积极有为。


三是在高水平就业的推进机制和支持保障上措施有力。要鼓励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地方经济上作贡献。政府要对现有各类相关政策进行系统化梳理,同时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四是着力教育和培训转型:“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图片8.jpg

颜贻潘(市政协委员、浙江攀远律师事务所主任)

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更加重视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要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保障重点群体更好地实现就业。为此建议:


一是要有普惠的支持政策,做到分别施策和精准施策相结合。在重点群体未就业期间,要有针对性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就业中介机构的合作,引导中介机构优先安排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对长期在温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要给予同城待遇。


二是积极培育和挖掘工作岗位,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围绕专业性不强的领域开发增设基层岗位,对基层工作招聘信息做好宣传,落实就业补贴和基层补贴;发挥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延伸就业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高校重视创业教育,注重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网络创业等培训,并在创业服务资源上和资金上制定倾斜政策。


三是政行企校联动推进,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引导大中专院校立足温州,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融入温州区域经济特点、温州人创新创业精神、优秀毕业生在温就业创业案例、温商创业典型等元素,吸引外地学生来温就读、留温工作;引导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为大中专院校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提供便利;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院校实训实践实习等人才培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