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字号
聚焦中心工作 锚定温州发展
市政协委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言献策


微信图片_20230904101124 副本.jpg


7月13日,温州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征求意见稿)开展专题政治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围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热点话题各抒己见,为推动“八八战略”在温州走深走实建诤言、谋实策、话发展。


市政协主席陈作荣,市委副书记张加波,市政协副主席娄绍光、马永信、徐有平、诸葛启钏、王丽峰、陈胜峰、郑建忠、胡荣党、王达武,秘书长狄鸿鹄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209 副本.JPG


徐琮琦(市政协常委、提案委主任):

下大力气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省委在今年新春首会上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三个“一号工程”之一。我认为温州营商环境建设还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合理供给土地,千方百计解决成长性企业用地需求。积极向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扩大增量,大力推进老旧厂房、老旧工业区块改造盘活存量,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平衡新引进项目与成长性企业的用地需求。

二、要强化担当精神,增强助企服务实效。建立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的学习教育、考核评价、容错纠错等机制,能力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切实提升我市各级干部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通过颁布监管办法、畅通监督渠道、强化执纪问责等方式强化干部担当作为。

三、要多方联动,合力推进重整企业金融信用修复。加快构建府院联动机制以协调各方,鼓励各金融机构配合相关工作,合力建立修复信息动态共享机制。

四、要加强人才引育,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建议针对各类人才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招引政策,优化外来人口转学流程、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生活配套等,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深度融合。



金衍光(市政协委员、瓯海区政协主席):

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亚运经济


亚运会是温州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赛事经济的有利契机。为此建议:

一、扩大宣传、浓厚氛围,让赛事知名度响起来。建议提升城市品质浓厚亚运氛围,深耕宣传阵地讲好亚运故事,同时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等多元化、立体式渠道载体,协同开展赛事宣传工作,断提升温州亚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综合利用、专业运营,让赛后场馆活起来。借鉴北京奥运会赛后鸟巢、水立方“以赛事为核心,以体育培训、文艺演出、各类会展为辅助”的综合利用模式,综合化利用场馆,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维持亚运赛后场馆的运维。

三、彰显特色、品牌联动,让体育赛事强起来。建议深入打造三位一体的赛事培育体系、各具特色的赛事集聚县域以及更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品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少年体育”三位一体赛事培育体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赛事县域布局,争取更多高规格体育赛事落地温州。

四、融合发展、延伸链条,让相关产业火起来。要做好体育+文创、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这三篇融合文章,借鉴其他城市和赛事的成功经验,利用温州产业优势、场馆资源和赛事效应,逐步构建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产业链条。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211 副本.JPG


陈栋(市政协委员、平阳县政协主席):

以国家公园建设推进南北麂生态保护


2022年底,南北麂列岛入选国家公园候选区,这既是对温州长期以来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温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机遇。对照新要求,建议主动谋划跟进,高站位、高标准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主动对接上级相关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编制好各类规划和计划,加快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建设。

一、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着重做好分级分类保护管理,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打造典型海洋生态岛,筑牢我市外海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好政策法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宣传和交流。

二、着力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在保护南北麂海岛海域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海岛”。做好旅游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适度发展深远海水产养殖、渔旅融合、渔光互补等特色产业。

三、努力提升海洋科技支撑。做好国家公园前期基础调查和技术论证工作,推进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监控,与各大高校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现有研发平台基础上加大海洋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力度。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847 副本.jpg


陈勇(市政协常委、温大人文社科处副处长):

集结文化资源赋能“千年商港”


近年来,温州玩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对照文化强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建议,围绕“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总体目标,集结文化资源,以整体的态势系统推进文化振兴。

一、整合资源,深挖文化底蕴。将朔门古港遗址和温州古城的保护、展示进行相结合,再现“千年商港”历史画卷,利用古港资源有效链接“东亚文化之都”的相关城市加强文化交流,以古港为舞台创作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现实感的戏曲、歌舞、影视作品。

二、融合品牌,打造文化高地。以央视“戏曲春晚”为新起点,集结“戏曲故里”和“歌舞之都”两路大军,整合两大板块实现内部资源交互流动以提升内部动能,抓住窗口期提升文艺创作能力,设立或承接全国性的戏曲、歌舞节会扩大温州的文化影响力、美誉度。

三、聚合服务,激发文化活力。以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统领,发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最美文化空间”等品牌优势,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建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进入通道和融入机制,提高温州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850.jpg


南品仁(市政协常委、市侨联主席):

发挥侨资源优势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当前,温州正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打造高能级开放先行市。为了更好地发挥侨资源在温州打造高能级开放先行市中的独特作用,建议:

一、发挥平台功能抢占海外市场。发挥侨胞在开辟海外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拓展海外销售网络,搭建企业与侨团侨领对话洽谈平台帮助更多本土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企业海内外交流平台,加大海外仓培育力度,加大构建产业内外联动平台促进我市外贸进出口大力发展。

二、发挥联通优势助力企业出海。发挥华人华侨内外联动的优势作用,为温州企业与住在国的侨企牵线搭桥,组建合资企业,或者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关系等,共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以“联侨搭桥”的方式为国内“走出去”企业提供法律、税务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降低企业出海风险。

三、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国际合作。发挥华人华侨庞大的商业人脉网络资源优势,深化与知名跨国企业、商会、中介机构等交流对接,引进符合温州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搭建海内外经贸交流桥梁,发挥义新欧中欧班列节点上的境外工业园和海外仓优势,开拓海外市场的消费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853.jpg


黄志锋(市政协常委、温医大药学院副院长):

多渠道联动助推科创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自创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以来,温州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发展,但仍存在支撑体系不够强、成果落地率不够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财力支撑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现有人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经济贡献奖补力度并及时兑现,进一步优化人才“安居工程”。增设创新引导基金,并广泛吸纳温商资本,提升基金容量和质量,丰富投融资结构,对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创新要给予持续支持

二、持续优化科技发展资源配置,更高效的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提升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转化效能,并与世界温商大会联袂召开,切实提升创新成果的对接落地与转化。优化开放共享机制,统筹科创平台建设,提升不同科研平台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推动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

三、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重点区域打造高效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提升科研人员转化的积极性。。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856.jpg


谢聪颖(市政协常委,温医大附二院副院长):

加大力度完善社会安全应急体系


目前温州虽然建立了建立了应急管理部门,但因种种因素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为此建议:

一、将社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融入全市城市空间总体规划体系,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冗余度。加大以应对社会安全应急体系为特色的韧性城市空间规划,打造具备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得以快速切换的能力。城市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全周期、全链条的公共安全应急需求。还要努力提升老旧小区建筑的韧性和抗灾能力。

二、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中社会安全应急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和整合,提升应急系统的智能科技水平。建议加强“云数网智”等智慧城市技术的整合运用,有效指导城市公共空间防灾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建设一个急安全风险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和系统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应急智慧系统。

三、完善我市应急物资的战略储备、调配、管理机制,确保应急物资的保障充分、高效。建议统筹协调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战略储备中心,并合理安排储备地点及储备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823163900.jpg


雷本勇(市政协常委,文成县桂山乡副乡长):

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美丽民族乡村


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一以贯之推动实施“千万工程”,取得了明显实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共同富裕渠道。发展“绿色+智慧”特色产业拓宽少数民族群众的创收渠道,引导民族乡村立足自身区位和生态优势、资源禀赋等,深挖民族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民族未来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二、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与畲族文化的“三色”有机融合发展,探索开展红色教育、亲子教育、团队旅游等旅游路径。深挖民族乡村传统特色文化,邀请文化名人、典型人物、畲民代表等参加节庆活动,做大做强“五畲”品牌,形成类似印象杭州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让畲族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的风向标。

三、整合职能部门资源,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村民支持为辅,积极发挥社会支持”建设公共设施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以村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调动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